当前位置:

“海绵城市”建设的常德模式可推而广之

来源:红网 作者:高福生 编辑:易木 2017-07-26 17:01:06
时刻新闻
—分享—

常德船码头机埠经过水系改造后环境优美。

  7月25日,按照中宣部的统一部署,由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贺弘联带领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采访团一行来到常德采访。常德市委书记、市长周德睿接受采访团专访时指出,“我们有信心把常德打造成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理念,可复制、可推广、节能环保、可循环利用的海绵城市模式。”(7月25日红网)

  近年来,绝大多数市民对“海绵城市”这一名词不再陌生。该名词是国人对国际通用术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一种形象表述,是现今城市开发建设的一种新模式,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减少城市建设带来的短时排水量,降低降雨带来的城市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水生态功能,营造宜居环境。

  2014年11月,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等三部委启动了首批示范城市试点,常德正式获批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按湖南省规划,计划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自获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以来,常德把此当作一份荣耀,更当作一份责任,在城市建设中全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成效十分明显。

  目前,“海绵城市”还没有统一的技术和法律规范,需要试点城市不断摸索。常德这座依水而建、依水而兴的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因地制宜、大胆尝试,在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文化上面做足文章,全力打造清水工程、排水工程、蓄水工程、活水工程。近年来,常德对全市207条大小街道进行了综合提质改造,还对中心城区部分道路、片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排水管网综合改造升级,让这些城市单元成为吸纳雨水的一部分,大大降低了雨水对下水管网的压力。

  打造“海绵城市”,需要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化顶层设计,强力推动。常德市委、市政府在9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里,规划出了36平方公里作为示范区,直接推动了148项工程开展,投资达到了80亿。常德的穿紫河从过去的臭水沟变成了如今的涓涓清流;大小河街、欢乐水世界、德国小镇、沙滩公园等项目成了常德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在今年6月底7月初的巨大洪水面前,常德悠然通过了大考,整个城市无一处大面积积水,百姓生活安宁有序。

  打造“海绵城市”, 水乡古城常德在行动,并初见成效,渐成样本。这种让水在城市迁移活动中更加“自然”的“绵里藏海”常德模式,有效解决了过往“内不能蓄、外不敢排”的治水难题。期待海绵城市建设的常德模式由样本变为范本,破茧化蝶,推而广之。当有一天,在城市建设、新区开发以及小区建设中,处处都有“海绵”的影子,满眼的“绿色”替代了过往的“灰色”,那么,“海绵城市”也就由梦想照进了现实,更加和谐、生态、宜居,百姓也会收获更多的生态福祉。

  文/高福生

来源:红网

作者:高福生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7/26/437158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