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道德模范辈出,湘潭凭什么?

来源:红网 作者:张忠德 编辑:刘艳秋 2019-11-11 15:27:35
时刻新闻
—分享—

2007年,英雄导游文花枝被评为第一届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湘潭大学学生杨怀保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湘潭县退休干部赵在和入围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1年,“板凳妈妈”许月华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称号;2013年,湖南科技大学学生何平入围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5年,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杨芳入围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9年,湘潭离休教师沧南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在这份长长的道德模范名单外,湘潭还产生了“英雄母亲”杨应君等34位省级市级道德模范。(11月10日红网)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这7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和34位省级市级道德模范,来自湘潭各行各业,从不同方面,展示了道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他们用质朴平实却又义薄云天的行动,荡涤着人心、改变着世风,使理性的核心价值变得具体而生动。这些道德模范形象和感人事迹,不仅激发了广大群众学雷锋、学道德模范、学身边好人的巨大热情,更激励出一批又一批省级市级道德模范。

在湖南,相对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湘潭,为何能成为全省除长沙外拥有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最多的地级市,被中央文明委誉为道德模范“湘潭现象”?

人们不禁要问,道德模范辈出,湘潭凭什么?客观而言,它源自湘潭的人文土壤、历史积淀和社会环境的孕育,源远流长的传统道德思想和独特的湘潭精神与时代同行,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迸发出新的光芒。换言之,道德模范辈出的背后,不仅蕴含着悠久的传统道德思想、代代传承的湘潭精神,也是湘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更彰显出全市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并逐渐沉淀外化为湘潭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品牌。

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她是英雄导游文花枝;毅然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带着家人一起上大学,他是孝老爱亲的杨怀保;高位截肢,40年默默呵护照顾了近200个孤儿,她是“板凳妈妈”许月华……还有20多年如一日,坚持爱心助学的“爱心爷爷”赵在和;从业30年,研发出无数高精尖产品的“数控湘女第一人”杨芳……他们是湖南众多入选“全国道德模范”的人们的缩影。正是由众多道德模范通过自己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舍己为人、助贫帮困、节俭养德等行为培育出来的“好人精神”,才照亮了湖南文明星空。

“湘潭现象”之所以叫响全国,与湘潭市坚持不断发掘推荐、大张旗鼓宣传、创新表彰礼遇和关爱褒奖机制等是分不开的。具体来讲,湘潭道德模范辈出的背后,有制度的力量在支撑。比如,湘潭市不断探索完善关心关爱道德模范的长效机制,出台了《湘潭市道德模范帮扶礼遇办法》等,建立道德模范奖励以及道德模范名誉和安全社会保护制度,在志愿服务帮扶、社会各界帮扶、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开展慰问活动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帮扶体系,让道德模范享有较高的社会待遇。

发掘道德模范,宣传道德模范,褒奖道德模范,争做道德模范,建设和弘扬好人文化,对于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好转,凝聚向上、向善、向廉正能量,营造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良好发展环境,改善提升湖南发展形象,无疑具有重大意义。不断擦亮“湘潭现象”内涵,传递道德模范精神,创新关爱帮扶机制,放大品牌效应,才能让“湖南好人”根植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能传递道德精神,推动全省形成“发现好人、推荐好人、崇尚好人、争做好人”的良好风尚,从而凝聚湖南温暖力量,加快精神文明创建的步伐。

来源:红网

作者:张忠德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11/11/619607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