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破解“因礼致贫”关键是治“思想病”

来源:红网 作者:婧蓝 编辑:刘艳秋 2019-07-08 11:24:58
时刻新闻
—分享—

名目繁多的宴席、五花八门的礼金、节节攀升的彩礼……一段时间来,部分农村地区因“穷讲究”,导致随礼返贫、因婚致贫屡见不鲜。热衷“穷讲究”,最终“讲究穷”。乡风异变成了农民小康路上的沉重负担。(7月7日中国新闻网)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礼记》有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推己及人,这也是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一种风俗,已经根植在大家的心中。因此婚丧嫁娶、寿辰生子、逢年过节等,包个红包,送点礼物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礼尚往来”已经变成了“礼上往来”,不但缺少了原汁原味的“人情世故”,还变得越来越庸俗,这样的礼也成为了压倒贫困户的“最后一根稻草”,变成他们难以承受之重,而一些刚刚脱贫的贫苦户,因为这高得吓人的“礼”又出现了返贫的情况。

从“礼尚往来”变成“人情债”,不仅仅是加重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在于这样的“穷讲究”在打肿脸充胖子之后给扶贫的工作带来的严重“阻碍”,要搬开这一块“绊脚石”,还需要找准病根治病。

不难看出,“因礼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盲目的攀比,在“礼”上大做文章,信奉“礼重情意重”,这种以金钱衡量情谊的方式,本身就是思想上的一个误区,在“为礼而困”和“以礼相逼”的恶性循环之下,败坏乡风,也成为了扶贫路上的“思想症结”。

《论语》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要破解“因礼致贫”的思想症结,既需要让群众树立正确的“人情关”,更需要领导干部借助好乡村民约带头移风易俗,才能够涵养清醇的民风,破解“因礼致贫”的“思想病”。

文/婧蓝

来源:红网

作者:婧蓝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07/08/568965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