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间办丧事铺奢攀比之风要不得

来源:红网 作者:王鸿 编辑:司马清 2017-11-15 12:49:48
时刻新闻
—分享—

  日前,笔者在临澧县烽火乡、四新岗镇乡下挽吊,送葬队伍车辆短的几百米,长的几公里;讲排场搭拱门,你搭10个,我就搭20个,白色丧旗插几里路远……其铺张浪费令人瞠目。王先生老母过世,第二天请了有名的鼓王打书,晚上来听书的有500多人,流水席就摆了50桌,只要跪拜就发一条毛巾,然后是给所有听书的人摆零食、装烟,到了子时进入高峰期,每人发一包黄王、一桶方便面;第三天吊唁请道士解节……他显得有些无奈地介绍:“这里都是那么搞的,有的人还发的极王,一般办一场丧事少说都要十来万元。”

  攀比让人“死不起”!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逝者家属道出其中秘密:“现在农村厚葬风气日盛,同住一个村,你安葬老人用了多少钱,我也不会示弱,就这样你攀我、我比你,最终攀得大家都喊‘死不起’。”

  铺奢攀比之风不仅造成浪费,更松张了社会不良风气,倡俭治奢已是当前农村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这种现象从沿海漫延至中部城市农村,暴露出当前农村居民物质文明极大提高的同时,精神文明方面的极度匮乏,也足以给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出警示。

  其实,许多老百姓打心眼里也不愿大操大办,但又碍于情面,不得不办。特别是家庭条件不好的都希望薄葬,但怕落个不孝的骂名,只能这样硬扛着。一些群众“宁穷一年,不穷一天”,在攀比风气的带动下,一些人大操大办,为自己“争面子”,岂不知有了“面子”,丢了“里子”,表面文章做得很好,实际上各种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给自己家庭带来了沉重经济负担,影响了邻里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

  民间丧葬铺奢攀比之风盛行的背后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农村人日益高涨的攀比心理,更是一种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读。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群众的焦虑情绪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消退。相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带来精神文明素养的下降。群众有钱了,生活富裕了,焦虑情绪也开始上升,他们担心丢面子,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受人尊重,但是这种追求不是积极向上的,这种打肿脸充“土豪”的做法恰恰暴露出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政机关干部奢靡之风正在逐渐被刹住,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的做法在党员干部中间开始没有了市场,但是民间奢侈浪费的现象却没有受到影响,群众最常说的就是:“政府管天管地,管得了我花自己的钱?”这种强势的言论也确实反映出政府对这种民间铺奢攀比之风的无奈。虽然政府无法用行政手段遏制这种不良风气蔓延,但是仍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地方政府仍然可以用行政手段管好我们的党员干部,只要抓住党员干部这一重点,让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会对民间的铺奢攀比之风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更需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科学、健康、文明、节俭的治丧观念,宏扬“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新风尚,通过“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村史村训”创树文明典型,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示例来影响群众,潜移默化,逐步改变民间的不良之风。

  百善孝为先,对于逝去的长辈,“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本是理所当然,但是就算葬礼花费再高、排场再大,逝去的亲人根本不会因为这份“阔气”而“骄傲”,因为他们根本感受不到,这种奢侈的殡葬充其量只不过是活着的人的一种心灵寄托罢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就是依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法宝,所以优良的革命传统不能丢。虽然民间铺奢攀比之风短时间内仍有市场,但是只要移风易俗凝聚合力,正确地加以引导,狠刹歪风,正民风,不良风气终会消亡。

  文/王鸿

来源:红网

作者:王鸿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11/15/447469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