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童潜明:影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䢖设的三个问题

来源:红网 作者:童潜明 编辑:许敏 2017-05-04 16:29:40
时刻新闻
—分享—

2017年4月14日,在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三周年之际,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召开专家座谈会,邀请知名专家畅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省委改革办、省洞庭湖办、省社科联领导参会并讲话。以下是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童潜明教授(上图)在会上的发言。

  季节性缺水问题

  三峡水库建设前和建设期间,对三峡水库运行后考虑到的所有能够发生的问题,长江水利委员会都进行了深入论证,其中就有涉及洞庭湖枯水期水位变化问题的论证。论证结果从我历年来查阅到的论证报告、专著和论文,都认为三峡水库运行后,枯水期按发电需要大坝放水流量加大,洞庭湖水位会升高,没有一份说枯水期洞庭湖水位会降低。

  对三峡工程的种种利弊评价见智见仁姑且不谈,但我认定工程运行自2003年以来的14年里,发电的清洁能源和长江中游的防洪效益是大有利的,不可否认洞庭湖区季节性缺水对洞庭湖人民是不利的。现在的问题是政府部门、学术界如何对待这个不利于洞庭湖的问题,对此我提出三点意见:

  ①如果当年论证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枯水期缺水,那末在三峡水库建设时就会考虑这个问题,或用配套工程措拖,或用蓄、泄调度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就不会造成现在缺水的严重局面。

  ②当年论证三峡水库运行洞庭湖枯水期水位提高,三峡水库运行14年证明完全是错误的。当然任何论证都可能与实践有出入,但是论证与实践完全相反,这样的论证不应该总结一下吗?不应该想办法来弥补吗?14年过去了,没有任何总结,也没有可预见的弥补措施。

图1

图2

  ③洞庭区季节性缺水我认为是一个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2000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开凿“宝瓶口”引岷江水入成都平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一个绝好的范例。我近10年来十数次现场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认为要效法都江堰水利工程:一是在上荆江洋溪沉积岩岩岸开凿“洋溪口”,再掘运河约20公里到新江口引水300个流量入松滋河(图1),再疏浚到洞庭湖的松滋河或堵支并流,长江水就可自流入西、南洞庭湖。二是在下荆江华容搭市驿花岗岩岩岸开凿“塔市驿口”,再掘运河连通沉塌湖、大荆湖到华洪运河(图2),引水300个流量入东洞庭湖。若这两个引水工程得已实现,就能完全满足洞庭湖湿地最小生态需水。所谓最小生态需水就是有长江水流入洞庭湖,在城陵矶又流出返还长江,就是有流动的水,任何时候都保持洞庭湖通江湖泊的性质。如只在于筑坝堵水,所蓄之水不是最小生态需水,是死水,就会带来类似于太湖那样富营养化的臭水。

  农田土壤镉污染问题

  我参加或主持的项目发现农田土壤镉含量浅层高于深层,稻米不同程度超过食品卫生标准:2004-2007年国家项目《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洞庭湖区3.96万平方公里的土壤检测,浅层4.36万个样品,深层0.97万个样品,镉含量浅层是深层的2.57倍,晚稻米有41.6%超标;靖港隆平高科种粮专业合作社进行镉调查,32个土壤样浅层是深层的1.80倍,10个稻米样超标30%;《浏阳株树桥水库水源区镉调查》,通过2007年、2013年、2014年三年次重复采土壤样90个,浅层是深层的2.0-3.2倍,稻米样27个,超标20-25%。

  农田土壤镉含量浅层高于深层并导至稻米超标,是因为年复一年施用含镉磷肥的结果。据198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实验站对长期施用磷肥地块进行观测,表明磷肥的镉71%累积在0-15cm的表土中,表层土壤含镉2-3倍于深层土壤,且镉与磷显著正相关。因此“人类活动对土壤镉的贡献,磷肥第一占54-58%,其次是空气尘降占39-41%,污泥最少只有2-5%,由磷肥施用进入土壤中的镉每年约有66万公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24卷3期)。

  按湖南省农业厅2001年的资料,1960年代推广磷肥使粮食总产由100亿公斤跃上150亿公斤台阶,那末至今已施用磷肥55年多了,如果按磷肥含镉量4.1毫克/公斤(农业行业标准≤10毫克/公斤),那末进入土壤的镉每年有4.1吨,55年进入土壤的镉应达225.5吨。可见施磷肥镉在土壤中累积之大,足以解释镉在表层土壤数倍于深层土壤、以及稻米普遍出现镉超标的原因。但是这个镉汚染农田土壤的隐患并未引起重视,现在照施合符国标的含镉磷肥。现在对稻米镉超标在长株潭地区19个县市普遍使用“石灰降镉”。石灰只是抑制了部分镉的活化,使作物少吸收一点镉而已,但并没有减少土壤中总镉含量,加之施磷肥累积镉,当土壤的总镉饱和后就会释放出来。就这一点而言,现在用石灰降作物镉含量和施含镉磷肥累积镉,实际上是在埋设“化学定时炸弹”,50年以后,或100年以后,我们后代将以惨重代价来对付“化学定时炸弹”的爆炸。

  地质遗迹问题

图3

  20多年来我赴洞庭湖及其周边调查数十次,发现了不少罕见的地质遗迹,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有科学意义,它们是:

  近汩罗洞庭湖东岸的平江浯口“阳合天书”(图3),已为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组《天书奇潭》拍摄,他是数亿年前的一种特殊的、非常罕见的“变质柔流构造”,对岩石变质作用研究的科学意义很大。

图4

图5

  第四纪冰川“漂砾”(图4)和“坠石”(图5),在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有无第四纪冰川爭论90余年后,是湖南有第四纪冰川的有力证据。

图6

  澧县彭山滑坡(图6)是明代崇祯年代湖南发生的有文字记载的最强的常德地震唯一存在的地震遗迹,也是国内最古的地震遗迹,对历史地震的研究以及湖南地震多发区洞庭湖区防震有现实意义。

图7

  澧县澧南镇第四系全新统沉积剖面(图7),是迄今所见长江流域湖泊最厚的剖面,是河湖沉积层中各种优美的层理类型的博物馆,对洞庭湖一万年以来的演变历史有重大研究价值。

图8

  南洞庭湖全新统泥沙沉积层成15-20度倾斜的单斜层(图8),对研究洞庭湖区近1万年来发生的新构造运动极具研究价值。

图9

  澧县和临澧的雨花石(图9)很丰富,在澧县八十垱遗迹中就有雨花石和雨花石饰品,表明8000年前洞庭人就开赏石文化之先河,而现代却鲜为人知。

  洞庭湖及其周边的地质遗迹不泛珍贵者,但未被人认识,自然也得不到保护,上举遗迹多在被破坏中,我们母亲湖几亿年到一万年以来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正在被破坏掉,须知污染的空气、水、土壤可以修复,而地质遗迹被破坏就永远消失。

来源:红网

作者:童潜明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5/04/428399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