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秋光:传承中华文化要兼顾民族性和时代性

来源:红网 作者:周秋光 编辑:许敏 2017-03-28 14:05:08
时刻新闻
—分享—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专家文章之八

  关于文化的论争,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古代有过两次,一次是东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论争,一次是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旧教天主教耶稣会的论争。到了近代,可以分作两段:第一段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第二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了现当代以改革开放分作前后两段。改革开放前是“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从1981年至今又是一个时期。

  文化论争之所以不停歇,是因为文化重要。它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守望的精神家园。从20世纪冷战结束后,全世界对于文化重视程度可以说前所未有。它从过去被压抑的状态一下子跃居到国际政治的前沿,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全球化及其冲突的主要因素和重要变量,成为沟通国际合作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国家主权斗争的重要手段。1997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享廷顿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作出判断:未来世界冲突的根源将是文化的,而不是经济的与政治的。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

  文化如此重要,也因为它是一种“力”,一种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软实力是什么?“软实力”是指一国通过自身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安排和文化交往等体现出来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它与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一起构成一国的综合国力。由于这种实力是无形的、无法量化和测量的,作用方式也是靠自身的吸引力体现出来,所以被称为软实力。有人认为在21世纪世界经济的赛局,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软实力”的较量。

传统湘剧《金丸记》剧照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硬实力上来了,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位置。正因为文化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中共十七大提出了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奋斗目标,十八大提出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近期习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原有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两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对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提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学习两办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感觉到该《意见》应是党和政府为恢复“文化自信”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亦可称之为行动指南或实施纲领。该《意见》要求在2025年前,即花8年时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并在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使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势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那么我想就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文化自信一定要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联系起来。因为三者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结构,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

  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文化自强一方面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

  二、文化自信应必须以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强力以为支撑。这可以用历史的事实来证实。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曾经有过汉唐盛世,盛世当然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而盛世难道不是靠政治(包括军事和治国方略)经济的强力支撑有以致之吗?可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就没有了汉唐以前那样的盛世了(康乾在国际上没有汉唐那样的地位),文化自信自然也就失落了,这难道不是政治、经治、军事衰落的结果吗?宋朝文治很高,可是武功极弱,所以终究也文化自信不起来。这种格局的成因,当然是因为宋以后,元朝和清朝是由文化低势能而军事强实力的少数民族的残累统治所造成,对原有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野蛮蹧踏和破坏,一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推毁得荡然无存,尤其是那种民族气节和操守,这那里还有中华文化的自信呢?这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就已不自信的表现,是被自己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成员破坏的事例,算内因吧!此外还有外因。就是到了近代,列强挟着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坚船利炮入侵中国,中国无以相抗,被打得一败涂地,国力不堪,国势衰颓,那里还有文化自信?

外教课堂

  三、文化自信必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忘本来就是不忘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传统文化是与传统的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到了近代,进入到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就要与时俱进,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因此我们近代,就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如林则除和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后来又有郭嵩焘、孙中山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我认为这种向西方学习,虽然是因为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因为发现了自己传统文化的两大缺陷:一是缺乏实证科学,二是缺乏民主传统。于是去学习搬来西方的长技即器物文明,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方案。应该说这种学习是去为找回文化自信所作的积极努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有三个步聚:一是从物质文化上学,二是从制度文化上学,三是从精神文化上学。这种学不是完全照搬,也有创获与改造。如孙中山把三权分立就变成了五权宪法。当然也有失误,这主要是在学习西方的精神文化的时候,出现了全盘西化倾向,如提出打倒孔家店,甚至要废除中国的汉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盘否定,这就不可取了。到了当代,文革中的批判封资修,把中西文明中的精华部全部扫地出门,也过头了。

  四、恢复文化自信应是传承发展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所有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办印发的《意见》上明确规定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能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的,包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

  二是能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三是能集中表达和至今仍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有深刻影响的包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的生活理念以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

  上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是让我们有过文化自信,而且至今仍可以传承发展让我们充满文化自信。但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在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的同时,必须坚持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对于文化的两性,即民族性与时代性都同时合理兼顾。民族性就是保持传统,时代性则是融入国际化进程。我们的文化自信只能是在既保持民族传统而又能融入国际化进程的基础上,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永远保持,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周秋光教授,湖南省政府参事、湖湖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导。

来源:红网

作者:周秋光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3/28/425032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