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杨峻:抓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突破口”

来源:红网 作者:杨峻 编辑:易木 2017-09-19 08:50:25
时刻新闻
—分享—

  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新亮点;“十三五”规划明确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在此背景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应运而生。2017年是国务院批复《规划》三周年,也是《规划》要求“三年打基础”到“八年新跨越”关键节点。鉴今知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就当前而言,既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更要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在一些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甚至要采取“先难后易”和超常规的办法,来打破发展壁垒和瓶颈制约,加快实现洞庭湖“浩浩汤汤、水天一色、自然和谐”的良好生态。

(洞庭星夜。图/C5DD800)

  一、在区域合作、协调统一上取得大进展、成为新典范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包括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和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总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2200万。洞庭湖横跨湖南、湖北两省,为五大淡水湖中所仅见;近年来因水污染严重、调蓄功能下降、湿地面积减少等导致“长江之肾”作用递减的现状,必然要求在区域合作、协调统一上取得大进展、成为新典范。在我国当前体制下,政府主导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换言之,两省的各级政府应当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政策的制定者、发展理念的倡导者、生态举措的实施者、协调统一的牵头者。应瞄准打造“湖南最亮名片”“长江最大支点”“世界湖泊标杆”的目标,搭建区域合作平台,举办三年一度的省长联席会议,两年一度的市长联席会议、一年一度的县(区)长联席会议,不定期的部门、行业和企业联席会议,会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议题,推进规划互动、交通互联、产业互补、生态共治、信息共享、成果共建;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举办“生态经济洞庭湖国际论坛”“世界湖泊论坛”“大江(长江)大湖(洞庭湖)发展论坛”等,形成重要国际影响力,放大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效应。

  二、改变湖区发展理念,在两型建设上形成长效机制

  2007年底,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无独有偶,2014年批复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同样横跨两湖。如果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两型建设试验区是“盆景”的话,那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两型建设则是向“花园”转变。湖南省提出建设“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洞庭湖依然是重中之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建设从本质上讲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深度变革,是对以前洞庭湖区生态过度开发和粗放使用的全力纠正。要在环洞庭湖区全面深化以“生态建设、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为重点内容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如试行绿色GDP考核,考核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和全省分类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评指标体系,重点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并在资金、技术、用地、税费、信贷、风险投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尽快在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退耕还湖还湿、沟渠塘坝清淤塞增蓄、河湖围网养殖清理、河湖沿岸垃圾清理、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查整治等方面取得成效并形成长效机制,让湖区发展理念根本改变,湖区面貌焕然一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家园更美的两型梦、绿色梦在湖区早日实现。

  三、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产业发展与守护生态的关系。守护生态,要以产业发展为推进器;发展产业,要以守护生态为压舱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当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示范区、五大发展理念的先导区、生态文化文明传承创新的集聚区,推动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要以培育“名优特新”产品为总抓手发展大农业,在稳住我国重要粮食(稻米)主产区的基础上,建设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现代农业集中区,形成优质粮油、特色水产、健康畜禽、优质蔬菜、经济林果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带。要以推动“工业进园区”为总方向发展新型工业,坚决走创新型、集约化、内涵式的发展之路,培育壮大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化工、轻纺、林纸等传统优势产业,形成滨湖特色、开放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组建大规模高效益的产业集团,用强大的新型产业体系支撑生态经济区发展。要以“天下洞庭”为总挈领发展文化旅游业,实施文旅联合、生旅联合、农旅联合、工旅联合的大旅游发展模式,为湖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持久动力。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以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生态服务来推进资源节约、环境治理和生态优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在内联外通上取得突破,实现综合立体、无缝对接

  洞庭湖史称八百里,曾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数据显示,洞庭湖现在天然湖泊面积不足其全盛期的43%,调蓄滞洪能力相当于上世纪中叶50%。三峡水库建成后,长江入湖水量减少62%,河道断流期超过半年。洞庭湖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洞庭湖的最大优势,也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难题。首要是内联,即抓紧洞庭湖蓄水能力和原生态的生态修复,打通湖、河、沟渠,保持洞庭湖通江湖泊的性质。朱镕基同志曾提出洞庭湖4350平方公里的修复目标。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聂芳容教授提出,矮拦万子湖、漉湖、目平湖蓄水并恢复原生态是较为快速易行的方案,可恢复到洞庭湖冬季2000km²水面和700km²湿草地。同时全力疏浚松滋河陈二口,恢复长江冬季入湖水量150亿m³。首席专家童潜明教授提出,效法都江堰水利工程:一在上荆江洋溪沉积岩岩岸开凿“洋溪口”,再以掘运河和疏浚松滋河等方式,引长江水入西、南洞庭湖。二在下荆江华容搭市驿花岗岩岩岸开凿“塔市驿口”,再掘运河连通沉塌湖、大荆湖到华洪运河,引水入东洞庭湖。满足长江水流入洞庭湖,在城陵矶又流出返还长江。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洞庭湖通江达海的功能。在打造湖区经济通道、旅游通道和防洪通道的同时,把信息、环保工程纳入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实现综合立体、无缝对接。

  五、全力争取国家支持,建议在行政区划调整上有大的动作、大的作为

  不谋全局者难以谋一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都把行政区划调整作为实现体制优势、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利器。例如2005年广州设立南沙区开辟出海通道,2011年合肥拆分地级巢湖市成为临湖城市。上世纪1989年张家界从湘西自治州划分出来,实践证明了决策的正确性。同样,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要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话,必须要全力争取国家支持,在行政区划调整上有大的动作、大的作为。所以不妨建议,力促津市澧县合并,打造一个“洞庭湖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省政协委员贺光平也曾提出“将长沙望城区湘江以东的区域和湘阴县樟树镇以南的区域的行政区域整合,设立长沙第七区”。从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看,应把距长沙市仅40多公里、历史上属长沙管辖的湘阴县撤县设市并划归长沙市代管,既使长沙成为临湖通江达海大都市,更具区域竞争优势,又促成长沙成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同时将“一江(湘江)一湖(洞庭湖)”保护与治理合并列入湖南省“一号重点工程”,真正意义上实现举全省之力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做实做好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实事、大好事。

  (作者简介:杨峻,笔名潇夫,湖南永州人,70后,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特约评论员,政经学者。近年来在《人民日报》《南风窗》、湖南省委《决策天地》等国家、省刊物上发表多篇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文章,出版专著《三十而言》等产生一定影响。现为柳宗元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潇湘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红网“论道湖南”及多家智库专家。)

来源:红网

作者:杨峻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9/19/442880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