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实践诠释“中国梦”的精彩

来源:红网 作者:郑鸿华 编辑:程赛 2014-08-20 21:31:29
时刻新闻
—分享—
  前些天刚刚看完一本名叫《100个人的中国梦》的书。这本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有梦想,共同的愿景铸就了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正满怀激情奔向美好的明天。”有梦想才有动力,也正因为梦想我们才会对生活充满激情。
  
  《100个人的中国梦》这本书描绘了中国100个各行各业的人心中的梦想,他们的梦想各不相同,但梦想汇聚在一起就成了同一个梦想:“希望国家民族繁荣富强,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纵览全书,其中有站在国家高度宏观展望中国未来;也有个人或家庭的小心愿,但这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梦想映射在个人身上呢?虽然我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但如果要我对这100个梦想做一一介绍的话,我肯定做不到,所以我只能就本书中一两个让我感触最深的文章来谈一谈这本书为什么值得去读。
  
  《一棵油菜的梦想》介绍了作者和他父亲两代人为了超级杂交油菜所付出的心血。作者何许人也?沈昌健,他在没出名之前只是湖南常德一位普通农民,他父亲也是。研究超级杂交油菜首先需要大笔科研经费,由于他们不是专门的科研人员,搞科研时科研经费只能自己掏,但作为农民的他们能掏出多少科研经费呢?为了研究超级杂交油菜,他们负债累累、苦不堪言,是什么让他们下定决心苦心钻研呢?往小的方面说是为了高产油菜能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获;往大的方面说是为了中华民族繁荣富强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文章结尾作者提到他的“中国梦”—“希望田里能种满油菜和水稻、希望所研究的高产油菜能为这幅图景出上一份力。”这是一个多么朴实的梦想,这也说出了中国农民普遍的心声。
  
  第二篇让我感触蛮深刻的也是一位普通农民,他叫刘福清,家在湖南娄底冷水江。冷水江这个地方现在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不过可曾是全国有名的“煤乡”。而现在煤挖空了,留下的是满目创伤的土地。由于是矿区,留下的都是黑土,存不住水也存不住肥,这让冷水江的农民们怎么生存下去呢?种不了田那他们只能“种人”——把小孩养大了送下山去挖煤;由于种不了田,人们没办法生存,所以只能外出打工,最后村子越来越荒凉。作者眼看村子快没人了,他就想改造煤山,自己挑土上山,让煤山能种出农作物来,他想或许这样就能留住人呢。到现在,以前的煤山已经慢慢变成能够种出千亩果树的“宝山”,这都是作者和他的小伙伴们努力的结果。作者的“中国梦”就是“改造煤山,为子孙留点田”。
  
  这两篇是我感触最深的文章,它们是从普通农民的角度来诠释何为“中国梦”,这也是最贴近我的生活,他们两人用实践诠释了何为“中国梦”,也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梦”的魅力之所在。我所介绍的这两个人只是其中最普通的农民,在这本书里面还有两院院士、集团董事长、作家等一些名人,这些人的梦想都不一样但也可以说都一样,都是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这就是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它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凭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我相信你们读完这本书之后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有一句话说得好“人民富强则国家富强”,只有让百姓们都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我们国家才算是真正富强的国家。这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梦想,我坚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的,而且那一天并不会太遥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情怀,都希望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契合,期望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生生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我在这里向大家力荐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能激发大家对中国未来的展望,也能让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美好愿望付出努力,更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文/郑鸿华

来源:红网

作者:郑鸿华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08/20/34442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