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山巅上,浸润着红色的湖湘丨9月21日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2017-09-21 17:32:11
时刻新闻
—分享—

今日关键词:湘潭红色文化

  该用什么样的音调,来回忆一首诗的开始。

  是壮怀激烈,如号角中奏出的一头灵兽,倏忽凌空而来;抑或是意蕴绵绵,似唇齿间的一个字节,缱绻反侧。

  我想这首诗开始的地方,一定有着漫山摇晃的树,山间翻涌的风,以及停息在峰巅上的云朵。他闲庭信步,自山间走来,施施然便念出了这首诗的开端。

  没有不可遏制的激动,没有意浓不断的情长,他只是在彼时,生出了开始这首诗的念想。

  这首诗里,一定有那条山路的影子。他在这条通往湘乡唐家圫的狭窄泥巴山路上读遍了能借到的所有的书。10多岁时,就发出了日后令许多高人也惊讶的“天问”:他读到的许多故事书中,为什么“没有耕种田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从未有过一个农民英雄”?

  社会风云已在他心中。

  也是在这条路上,他了解到了湘乡东山有个“洋学堂”,“教育方法是很‘激进’的”。去那里上学,打开心窗,了解世界,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青年毛泽东

  希望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不会停止萌发。1910年的那个初秋,他留下了这首诗,背上行囊,离开了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这个地方的名字,叫韶山冲。

  一代伟人,走出韶山、走出湖南,湘江发出时代的怒吼;热血青年,改造中国、改造世界,走向民族救亡的漫漫征程;世纪伟人,运筹帷幄、勇定天下,带领中国登上世界政治的舞台……这一切,都从这个叫韶山冲的地方萌发。

  如今,韶山冲里仍保留着那栋“一担柴”式的房子,屋后还是翠绿的山林,房前依旧池深花红。这位伟人留下的思想文脉,以及由此而成型的红色文化,依旧飘荡在这座城市的上空。

  一座城市的文化,不会凭空汇聚。湘潭这座承载着红色文化、伟人故里的城市同样如此。

  湘潭因“境濒湘水,境内有昭潭”而得名。依水而建,同样因水而兴,平缓而利于停泊的河道带来了商旅杂沓,人潮汇聚。《湘潭偶题》中说,“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灯火万家,街肆连云的繁华迹象,从中可见一斑。

湘潭之光

  商路输送的不只是货物,先进的观念与文化,也由此得以传递。这座早在形成之初便吸收融汇了厚重朴实的中原文化与神秘妙曼的百越文化的城市,在此时迎来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宋代,胡安国、胡宏父子来到湘潭碧泉,开坛讲学,千年湖湘学,从此发觞。

  宋代湖湘学派诞生后,湘潭的思想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湘潭学子在传承湖湘学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各派的长处,讲究“经世致用”,认为“人活着不只是自修,要兼备修身与用世,经邦济世,为社会、国家做一番大事业”。这种文化自新的态度,形成了湘潭创新的城市文化。

  就像走出韶山冲的青年毛泽东在湘潭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多元的移民文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造就了当时社会开放包容的特性,也带来了湖南人冒险、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

  在这些文化特质的浸润下,近现代阶段,湘潭人杰地灵,代有才人出,涌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著名军事家彭德怀元帅、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等。而湖南的读书人比别处不同的是,有着“读书人会打仗”的传统,如曾国藩、杨度、毛泽东等,无不反映了这种独有的现象。

湘潭夜景

  沿湘江而上的湖湘文化,在湘潭悠久的历史浸润下,在一代伟人的吐纳发扬中,终至形成耀目世人的红色文化。

  而湘潭,也在一位伟人的转身之间,完成从湖湘文化发源到红色文化成型的蜕变。这一颗红太阳,爬过湖湘的山巅,向世人,散出耀目的烈烈光辉。

  文/雁丘

  【“品读”专栏2017年第58期(总第112期)】

往期回顾“大湖之南 文化寻综”系列特辑

  衡阳篇:【品读】雁城之上,有一簇火光丨11月1日

  益阳篇:【品读】码头边,号角与歌声萦绕千年丨11月6日

  怀化篇:【品读】溯回沅水,一曲古歌化万物丨11月13日

    株洲篇:【品读】一抔黄土,难掩谒祖之悠悠丨11月24日

    长沙篇:【品读】长沙一夜,留声机里忆歌厅丨11月27日

    娄底篇:【品读】云土水雾间,感沐山歌圣灵丨12月1日

    湘西篇:【品读】一锤一凿,雕刻巫傩的时光印痕丨12月4日

    岳阳篇:【品读】洞庭楼阁,栏杆拍遍丨9月7日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9/21/443201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