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江书院。
□肖扬
醴陵,这座以陶瓷与花炮闻名于世的千年古城,亦是红色文化浸润的沃土。
不久前,醴陵上演了一场民族歌舞剧《烽火家书》,即在左权将军诞辰120周年之际,用艺术的形式续写英雄的壮丽篇章,令人们领略到了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在此之前,一篇题为《湖南醴陵: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百余名新兵赓续英雄血脉》的文章,让公众认识了这座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这些可能仅仅是醴陵传承红色文化的缩影。放眼于湖南,醴陵在赓续红色血脉、讲好红色故事上形成了鲜明特色。
关注中国近现代史,就不难发现醴陵这座城市是一片红色热土,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这是醴陵将红色文化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时代动能的前提。先说历史人物,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六次到醴陵,并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醴陵的革命实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此外,毛泽东曾于1922年和1927年两次在醴陵文庙宣传革命思想,精彩的演讲在当时“吸粉”无数。
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的摇篮和发祥地之一,湖南涌现了一代伟人和众多将帅英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了大量红色文化遗址和实物遗存,是我国红色旅游景点集中分布的省份之一。其中县级市醴陵,一代代热血志士相继涌现,红色资源丰富,红色底蕴深厚。
再说历史文物,醴陵革命文物众多,是非常宝贵的革命遗产。如有不可移动的17处,省、株洲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处。先农坛、文庙、东富寺等毛泽东考察农民运动的旧址,湖南第一个火车站——醴陵站旧址,萍浏醴起义旧址以及李立三、左权、耿飚等名人故居,如今依然保存完整。
而写进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事件,也印证着这座城市的上空曾飘扬着红色旗帜,曾有无数先烈的鲜血撒在了这片土地。萍浏醴起义、安源大罢工、北伐战争、秋收起义、血战湘江、百团大战、湖南和平起义等重大历史关头都有醴陵人的身影,牺牲烈士达5万多人。
在这些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之上,这些沉淀着红色基因的历史人物、历史文物和历史事件,都被一一激活,或者被系统性保护,如编制《醴陵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9-2030)》、整理出版《醴陵市革命烈士名录》等。这些对红色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利用,为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提供坚实的支撑。
当然,在“红色+”的融合发展上,如今的醴陵将红色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了很多红色文化景区和接受度更高的现代性产品。
比如,芋园文化旅游景区、仙山公园、渌江书院等。拿芋园来说,它被开发成了综合性红色旅游景区,也是湘赣边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延伸了红色文旅的链条。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字化场景中的发展和演进。这一点,醴陵在数字化传承红色文化的创新上,显然也是可圈可点。如针对红色资源分布广、设施多的问题,进行烈士数据采集,完善烈士信息,二次利用百度地图,上线了醴陵烈士纪念设施总地图,令人一目了然。如方便线上祭祀,开发网上祭扫平台、推广VR实景祭扫、融合真人VR讲解,也方便了不能亲赴现场的人们缅怀。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我们乐见,未来醴陵在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代入感和共鸣感,在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打造更接地气的红色旅游资源、重视数字化场景等方面,进一步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和展现更现代化、数字化的场景,真正做到了每一处红色资源都“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使红色精神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甘泉为醴,群山为陵。走进“千年瓷都”醴陵,难忘这里热烈的一抹“红”。在这里,红色文化已融入社区生活、学校教育、产业发展之中,传承红色文化成为人们日常而不觉的意识,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持续实现它的现代转化,彰显它的时代价值。
正如《烽火家书》中左权将军的家书穿越时空叩击人心,作为一个县级市,醴陵在挖掘红色基因、传统红色文化上的实践,给我们一个有益启示: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也就是守历史真实之正,创表达形式之新;守精神内核之正,创传播载体之新;守为民初心之正,创参与机制之新。
来源:红网
作者:肖扬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