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波
在媒体深度融合改革进入新阶段的当下,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打通服务群众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需要通过理念革新、机制重构、技术赋能,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县级融媒体改革的生动实践。
县级融媒体为啥要搞融合改革 —— 老办法碰上了新问题。
世界一直在变,传播方式也得跟上时代的脚步。如今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年轻人都爱刷手机获取新闻,就连老年人也学会用微信了解资讯了。可看看咱们传统媒体,电视收视率和纸质报刊阅读量直线下降。这可不是群众不需要新闻了,而是咱们传统的传播方式太落后,跟不上时代了。就好比以前做生意,大家都在街边摆摊,可现在电商兴起,商家就得学会开网店、做直播、发短视频,才能吸引更多顾客。媒体行业也是这个道理,群众需求变了,咱们的服务也得升级。以前老百姓看新闻,可能就是图个乐子,凑个热闹。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更想从新闻里获取实用信息。比如说,种粮补贴咋领?医保报销的流程是怎样的?这些和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就需要基层媒体发挥更大作用。县级媒体融合改革对基层治理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它把各种分散的工具整合起来,让基层干部的声音能被群众听到,也给群众办事提供了方便。这就好比给基层治理安上了“顺风耳”和 “千里眼”,让基层治理更高效、更精准。通过融媒体平台,基层干部能直接了解群众需求和意见,群众也能更方便地参与基层事务管理,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
县级媒体融合要干啥 —— 四件要紧事
一是要把准方向,坚持党管媒体。这可不是说要把内容弄得刻板生硬,而是要保证媒体传播的大方向正确,不跑偏。咱们可以把融媒体中心比作车载导航,它不仅要给用户推荐最近的路线,还得帮用户避开危险路段,保证出行安全。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县级融媒体中心实行“三审三校”制度,这就像给每一篇报道都上了“三重保险”。到最后的校对,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报道内容在政治导向、事实准确性和语言规范性等方面都没问题,让发出的每一条信息都能准确传达党的声音,弘扬正能量。二是要说百姓能听懂的话,转换话语方式。以前一些官方文件的语言太专业、太晦涩,普通群众理解起来有困难。县级融媒体中心就得把文件语言转化成家常话,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给群众传达政策信息和新闻内容。比如说解读新的农业补贴政策,别再干巴巴地罗列文件条款了,讲讲农民申请补贴的故事,让群众看看最后能拿到多少收益,这样群众就能更直观地理解政策好处和操作流程。这么一转换话语,媒体和群众的距离就拉近了,群众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信息。三是要掌握真本事,拥抱新技术。现在5G、大数据、AI智能这些新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新技术可不是来取代媒体人的,反而能给基层记者提供更强大的工具,让他们如虎添翼。比如说,借助大数据技术,记者能更精准地了解受众的兴趣点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策划新闻选题;利用AI 智能写作工具,能快速生成一些简单的新闻稿件,节省时间和精力,让记者能把更多心思放在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新闻上;5G技术的高速率和低延迟特性,又能为直播报道、视频新闻的传播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让新闻能更及时、更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四是要做好服务,实现功能大升级。媒体融合改革不是让媒体人都去当客服,而是要把一系列实用的服务功能整合到手机平台上,还得巧妙地嵌入新闻生产流程里。就拿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的APP 来说,除了新闻资讯板块,还设置了政务服务、生活缴费、便民信息查询等多个功能模块。群众在看新闻的同时,就能方便地办理各种事务,真正实现了“一站式”服务。这么一升级功能,媒体的实用性提高了,群众对媒体的依赖度和黏性也增强了。
县级媒体融合咋落地 —— 摸着石头过河
县级融媒体的“变革”。在湖南浏阳,当地记者不再只局限于写稿,还得掌握直播技能。遇到重大活动或者民生事件,记者能通过直播,第一时间把现场情况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转变,大大丰富了新闻报道形式,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在江西分宜,广播站升级成了“信息超市”,不再只是播广播,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在这儿,群众既能听新闻资讯,了解国内外大事和本地动态,又能交电费等办理生活事务。这一变革,就好比把传统的老供销社改造成现代化的便民服务中心,功能越来越多,人气也越来越旺,让媒体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技术应用的“土办法”。在技术应用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不应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技术方案,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才是最好的。比如说,有些地区充分利用“村村响”大喇叭这个传统工具,用方言播送卫生知识等重要信息。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方言贴近日常生活,听起来亲切,信息也容易记住。再配合方言版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传播,信息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更好。这种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技术应用方式,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群众参与的“新路子”。浙江长兴的“百姓茶馆”栏目,开创了一种新模式,让村民自己拍摄身边的事儿。村民用手机记录乡村生活的点滴,像热闹的民俗活动、邻里间的互助行动等等。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视频筛选后在栏目播出,不仅展现了乡村的真实面貌,还让村民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重庆的“网格记者”制度也很有特色,每个社区都有通讯员。这些通讯员都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情况熟悉,能及时发现并报道社区里的新闻事件。这种“大家办媒体”的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丰富了新闻素材来源,让媒体能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基层情况。自我革命的“硬骨头”。改革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打破原有的铁饭碗模式。好多县级融媒体中心都勇敢迈出这一步,大刀阔斧地改革薪酬结构,彻底告别过去“大锅饭”的时代。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把员工工作表现和薪酬待遇紧密挂钩,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不少融媒体中心走“事业 + 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子,在做好新闻事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产业运营。比如说,利用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开展广告经营、活动策划等业务,把融媒体产业赚的钱反哺新闻事业发展,为媒体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县级媒体融合带来了啥 —— 看得见的变化
党的声音更入心。“村村响”广播用方言土语传播卫生知识等内容,这种带着“土味”的宣传方式效果特别好。村民对熟悉的方言更有共鸣,听得进、记得住,能更好地把党的声音和重要信息传递到每个角落。这种贴近群众生活的传播方式,让党的政策和理念在基层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群众办事更方便。在江苏邳州,群众通过融媒体平台反映问题,24小时内就能得到回复。不管是生活琐事,还是对政府工作的建议,都能及时得到处理和回应。这种高效的服务模式,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融媒体带来的便利,也增强了群众对政府和媒体的信任。这种实实在在的改变,可比喊一百句口号有用多了。基层治理更聪明。贵州利用融媒体平台广泛收集社情民意,通过数据分析自动生成“民情地图”。基层干部通过这张地图,能直观了解不同区域群众的需求和关注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浙江通过分析新闻点击量等数据,预判社会热点。发现某个话题点击量突然上升,相关部门就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及时引导舆论,化解潜在矛盾。这些大数据应用,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让基层治理更智能化、科学化。乡村发展更红火。陕西柞水的木耳通过直播带货,成功卖到全国。主播详细介绍了木耳的种植过程、营养价值和烹饪方法,吸引了大量消费者购买。四川丹棱的橘子借助短视频传播,成了网红产品。精美的视频展示了橘子的生长环境和饱满的果实,引发网友关注和购买热潮。媒体融合为乡村特色产品推广提供了新渠道,带来的不光是流量,还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现在县级媒体融合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基层媒体融合改革就像春耕播种,得耐心培育。实践证明,只要心里装着群众、脚下沾着泥土、手里握着技术,基层融媒体就能永远充满活力,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来源:红网
作者:周洪波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