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湖南】一抔黄土,难掩谒祖之悠悠丨11月24日

来源:红网 作者:曹敬庄 编辑:易木 2016-11-24 19:43:39
时刻新闻
—分享—

品读湖南丨带你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

  今日关键词:株洲炎陵文化

  清晨,炎帝陵。

  那已矗立千年的陵庙大殿仿佛镀上了朦胧的微光。风穿过大殿,香烛之上的袅袅青烟,仍如千年前一般,随着风萦绕庙宇,直上青天。

  我用手抚摸过大殿上那些斑驳的纹路,轻轻拭去岁月留下的纤尘。几千年淹没了朝代的更迭,却洗不掉你一页铅华的丹书。

  时光荏苒。

  如今的湖湘大地早已稻浪翻滚,可人们不会忘记,是你驯化了五谷,发明了耒耜,使人们免受饥饿之苦;是你日尝七十毒,终至身亡,使人们逃离疾病的灾祸;是你织麻为布,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人们尊你为炎帝,奉你为中华文明的始祖。

  然而对于株洲人来说,祭拜炎帝,只是深入骨髓的习惯。在株洲的炎陵,随处可见“炎帝文化”带来的深刻烙印。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祭拜炎帝的神龛,一旁供有瓜果和香烛。连五岁的儿童都知道炎帝是他们的始祖,逢年过节跟随长辈诚心祭拜时,需要心怀敬仰。

 

  这种烙印,也如对炎帝的敬仰般,已流传千年。自炎帝“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鹿原陂(在湖南炎陵县境内)”后,人们便自发地组织起祭祀仪式。据史料记载,祭拜炎帝的盛大祭典于宋代就“三岁一举”,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之多。民间祭祀最早有记载的官方祭祀活动在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陵致祭,并“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此后,元、明、清各代祭祀活动从未间断。

  原始的炎帝陵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祖、祭神,而封禅和蜡祭、傩舞又是原始祭祀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形式。

  蜡祭是原始先民在腊月里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传说,在蜡祭的前一天,先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举行盛大的傩舞。

  傩舞源于驱疫除鬼仪式,是一种装扮成能威慑病疫鬼域的面具舞蹈,常常由骠悍健美的青壮年男女戴着与氏族图腾、族徽标志有关的面具,随着傩乐起舞,以表达期望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心愿。

  每逢炎帝祭典,便可见到“炎陵火星龙”的表演。传说“上古时代,为驱虫攘灾,炎帝教人用稻草扎成龙形,龙身插满用艾叶制成的燃烧物,夜间沿田埂起舞,旁人呐喊助威,意在‘诱杀成虫,吓破虫卵’。”后来,人们用稻草扎成龙形,外裹红布或黄布,拴上铁丝网兜,内装炭球和辅助材料,夜间点燃后随风起舞,舞动之处焰火飞腾,繁星点点,煞是壮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炎陵火星龙。

 

  如今,炎帝祭祀大典已经发展成为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2014年,时任省长的杜家毫书记在炎陵县主持了甲午年炎帝陵祭祖大典,湖南省内外各界四千余人参加祭祖大典。“始祖神农,盛德皇皇。继天立极,表正万邦……绘四化两型之宏图,建全面小康。兴三湘伟业,臻中华梦想。周爰咨度,民情是量……”主祭人杜家毫恭读祭炎帝陵文,字句中,颂扬着炎帝伟绩,表达三湘儿女传承炎帝精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壮志。

  2015年6月,“乙未年神农大帝祖庙圣驾台湾巡境赐福”起驾仪式在炎帝祖陵大殿举行,海峡两岸千余人共赴盛典。炎帝陵对凝聚华夏儿女民族情感,维护两岸和平统一,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炎黄子孙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晓得要到哪里去。”炎帝祭祀大典的意义,正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铭记起我们从哪里来。古时有“一抔黄土,难掩千古风流”的说法,而今,湘水边的一抔黄土,同样也难掩人们谒祖寻根之思。

  文/曹敬庄 雁丘

  【三湘要闻,全新呈现。论道湖南频道推出《品读湖南》,每期以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领域新闻或现象为选题,进行人文解读,一起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本文为2016年第42期

  相关链接“大湖之南 文化寻综”系列特辑

  衡阳篇:【品读湖南】雁城之上,有一簇火光丨11月1日

  益阳篇:【品读湖南】码头边,号角与歌声萦绕千年丨11月6日

  怀化篇:【品读湖南】溯回沅水,一曲古歌化万物丨11月13日

来源:红网

作者:曹敬庄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11/24/414599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