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

来源:红网 作者:叶俊 编辑:王俞 2018-11-01 23:00:37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扶贫日”期间,国务院扶贫办宣布,2017年第二批申请退出的85个贫困县符合脱贫摘帽条件,成功脱贫。至此,2017年申请退出的中西部20个省区市1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加上2016年已脱贫的28个县,已有153个县脱贫。(10月29日《经济日报》)

  一转眼,我国开展精准扶贫已届满五周年。五年来,一些地方吃透“精准”内涵,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成效显著。相反,一些地方不顾实际,“胡子眉毛一把抓”,形式主义地搞“一刀切”,远离“精准”,凸显“懒政”,效果大打折扣。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解决穷困病,就要治其根、疗其本,对症下药,规避“懒政”,精准聚焦,扎扎实实领悟、落实好“精准”二字。

  具体而言,必须“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全力以赴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识别真正贫困户、帮扶真正贫困户、真正帮扶贫困户,推动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为此,各级部门要充分利用当下的信息系统和大数据技术,组织公安、财政、国土、住建、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合开展财产检索,对报上来的贫困户信息逐一进行核查、甄别。同时,定期识别贫富变化动态,通过建立科学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让已经富起来的尽快脱帽出列、让需要帮扶的对象及时入列;通过建立举报系统和机制,对举报信息认真核实,确保扶贫对象精准到位,确保所有真正需要帮扶的人民群众享受到国家政策的阳光雨露。

  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要调查分析出致贫原因,坚持因人而异、因户施策,对那些居住地生产环境恶劣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给予医疗救助帮扶;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要设法帮助他们激发出内心的动力……简而言之,就是该搬迁的搬迁,该兜底的兜底,该造血的造血,该“扶智”的“扶智”,该“扶志”的“扶志”。

  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同时,全面加强网络监督、群众监督、干部监督,强化责任追究,以严密的监管网络和铁的纪律确保各项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真正惠及贫困群众,确保扶贫干部把心思用在田间地头、用在与贫困户交心交流上、用在“扶贫”“扶智”“扶志”的实践中。

  “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5年的扶贫实践证明,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是根除贫困病的一剂良方。只要做好“精准”二字,在精准识别上花力气,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叶俊

来源:红网

作者:叶俊

编辑:王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11/01/476451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