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应打好“土地+产业”组合拳

来源:红网 作者:程传波 编辑:许敏 2017-02-28 10:35:55
时刻新闻
—分享—

  2月27日,“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网络主题活动之“脱贫攻坚看湖南”走进张家界桑植县,记者与网络大V们第一站便来到熊嗲嗲的小窝“作客”。孤寡老人要脱贫?没有劳动力的他们该怎么扶?在桑植,记者们真正感受到了民有所需,政有所为,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月27日,红网)

  去年以来,我们或许有个较为直观的感受,那就是“精准扶贫”这个词汇在新闻媒体中各级领导讲话中出现的频次越来越多。这既说明各级政府在扶贫攻坚的新征途上齐心协力、永不懈怠,也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精准扶贫之路的任重道远。众所周知,“精准扶贫”最为精髓的内涵就体现在“精”和“准”两个字上。所以说,要想实现精和准,就必须得先把好脉,摸清贫困产生的较为深层次的根源。

  当前,我国扶贫和脱贫的重点和难点在广袤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农业基础异常薄弱的山区。除却较为极端的天灾人祸,大多数情况下,贫困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入不敷出,致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细究起来,较为深层的原因则是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劳动力没法就地转化为生产力并进而转化为真金白银。土地是农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精准扶贫的浪潮中,这个生存基础的地位将更加凸出。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紧俏。对于不少企业来讲,土地是制约其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因素。总体来讲,贫困地区大多不缺土地,所以土地资源正在逐渐成为农村地区的“金字招牌”。因此,打赢当前的精准扶贫攻坚战,政府必须学会打好“土地+产业”这个“组合拳”。桑植县是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国家级贫困县,之所以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扶贫成果,离不开其将农村的土地资源和城市的产业基础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和致富。

  从各地的具体实践来看,“土地+产业”的精准扶贫模式已在不少地方开花结果。湖南省花垣县的“股份制”扶贫模式采用的就是多方入股,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的方式帮助当地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以脱离贫困。比起“输血式”的扶贫,“土地+产业”的扶贫模式更注重“造血”功能,不仅能够让贫困村民获得稳定长久的收入来源,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贫困地区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产业空间布局,让当地贫困者真正地享受到改革红利。

  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在土地流转和产业培育与引进两个方面做足服务。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村民们能够放心安心地流转土地;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甚至可以尝试引进市场中介和“互联网+”的力量,与互联网土地中介寻求合作。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寻找与当地资源、环境以及市场相适应的产业项目,通过税收减免、土地无偿使用、财政适当补助以及其他政企合作方式吸引产业入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自行培育产业基础。

  各地方的扶贫事迹看上去虽然只是一个个“小故事”,但它们都在共同演绎着全国精准扶贫这个“大文章”。精准扶贫既不能搞“大水漫灌”,也不能搞“雨露均沾”,更不能搞“数字脱贫”,需要我们脚踏实地,需要我们求真务实,需要我们久久为功。因此,我们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用好“土地+产业”这个“政策组合”,或许才能真正地让贫困者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文/程传波

来源:红网

作者:程传波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2/28/422346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