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新年特辑:残红丨祭拜先祖的敬畏与祈愿

来源:红网 作者:刘懿波 编辑:易木 2017-01-29 15:03:28
时刻新闻
—分享—

  

    题记:新年伊始,繁花锦簇。沉浸在过年氛围里的城市乡土,仿佛被一片深深浅浅的红色包裹,绯红、酡红、绛红、残红……每一个行走其间的人,也被这深浅不一的红色感染,眉宇间镀上了喜庆的色彩。“繁花深浅映新年”特辑,带你品析每一种红色所隐喻的新年。

  ——本文系品读“繁花深浅映新年”系列特辑之四

  一地的残红,是后辈虔诚祭拜的余韵。

  淡淡的硝烟味道,弥散在清冷的空气中,余烬中的红纸随着青烟扶摇直上,似乎可以直达天庭,传达人们虔诚的心。

  这是中华民族最神圣的时刻。

  迷惑于悠悠五千年华夏文明绵延不断,惊异于中国文化历经入侵却依然鹤立于世界文化之颠。

  正是由于这种诞生于血脉中的信仰,宗亲制度的延续,年复一年,子承父授……

  信仰祖先的内涵是什么?曰家、曰国、曰天下。一块“天地君亲师”牌子,流传千年,或于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无时不在诠释着一个礼仪之邦“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

  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国人对先祖的祭拜不只是停留文字表面意义,而是一种博大信仰的延续。

  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盛典。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汉民族特色,祭奠先袓,告慰天地,祈求褔禄,自然是重中之重。

  湖南作为湘楚文化中心,合南北民俗成一统。即便如此,仍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就湘中地区而言,春节从腊月二十四扫尘、祭灶、贴春联开始,最为讲究当然是腊月三十的大年饭和正月初一的拜年。

  自鸡鸣三更起,陆续叫醒一家老小,将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新帽穿戴整齐,主妇升起炉火,架上一口大锅,大白萝卜作底,上置鸡、肉、鱼各一。不时雾气缭绕,满室生香。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由疏而密,将主家忙碌的节奏催得飞快,生怕被别人家抢走了褔气。

  天地、先祖、君师……桌朝户外,鱼、肉、鸡三大盘热气腾腾,白酒三杯芬芳入肺,碗筷齐备,香烛燃起,鞭炮响起之时,由当家人带着全家人燃纸钱祷告。祈国家之兴盛,保五谷之丰登;求长者之褔寿,佑家人之平安;谢天地之润育,感阴阳之调和!

  天高地厚国恩重,祖德宗功师范长。感天地之恩,更勿忘祖宗之德。掉转桌头,朝向宗位,换去杯筷,续祭先人。

  今年大孙子在部队升了三级军士长、小孙女考上了国税局、一年风调雨顺,家人没病没痛……感谢先祖庇佑,告知全家平安、人丁兴旺,以慰在天之灵!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团方。拜年拜到初七、八,洗了坛子荡了塔。”大年初一一般是不出门的,在家拜父母,健在的拜人,奉上礼品或礼金,喝喝酒,聊聊天,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不在的拜坟,香烛钱纸、烟花礼炮,去坟前祭拜先祖和亲人。

  在远古的神话里,神的躯体化作风云日月、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神的泥塑也变人的始祖。所以人的思想中难免会有着神的期望,而神的天堂里也有着人的气息。

  “送亮”是我老家湘中农村一带的风俗。每到除夕,从傍晚开始直到华灯初上,四面八方传来噼里叭啦的鞭炮声。可以看到田野各处模糊的人影,闪烁的烛光,还有那随风飘曳的缕缕青烟和空气中迷漫着的硝香烟味。

  在寒冷荒凉的野外,在逝去亲人的墓前,点上一支红烛,为亲人送去一片光明;烧上一叠纸钱,送去诚挚的慰问;而燃放一挂响亮的鞭炮,正可以驱除邪恶,保护亲人安宁,于无形中缅怀先辈,寄托哀思。

  对先祖的敬仰和祭拜,又岂限于过年。从社稷到祠堂、从孔子到关公、从远古到今朝……

  国人对先祖的敬仰彰显了天人合一的典范,正所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从自然到人文、从社稷到庶民、从圣贤到后辈学子,化育万物,滋养众生,我们理应在传承中弘扬和光大这一绚丽的中华文化。

  文/刘懿波

  【“品读”专栏2017年第10期(总第64期)】

来源:红网

作者:刘懿波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1/29/419435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