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胡艺华:母校是学生永远的精神家园

来源:红网 作者:胡艺华 编辑:许敏 2016-03-28 15:39:17
时刻新闻
—分享—
  阳春三月,和风煦人。《温家宝地质笔记》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出版了,这是一本饱含着理性、温情和智慧的著作。该书真实记录了作者“地质人生”的成长经历,彰显了一个地质人的职业精神、一个大国总理的人格魅力。带着崇敬读完这本书,细细地体味作者的情怀,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去探寻他坚守地质人生的精神源泉从哪里来。
  
  在作者浩如烟海的著述中,我认真拜读读了他于2012年5月19日在中国地质大学的演讲全文,这篇长达五十分钟的演讲,彰显了赤子的深情,闪耀着哲理的光芒,为我们如何做好育人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方法指导和精神动力。
  
  在他的心中,母校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毕业以后还会“时常想念”,偶尔回来一次就“觉得像回家一样”,为它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高兴。母校所蕴含的不光是一种怀旧情结,更应该是一种教育向往、一种价值认同,一种文化传承,一种心灵归属。一个能让学生称之为母校的地方,一定是他终生怀念、永远感恩的精神家园,一定曾经给予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是除了知识和技能以外的更为重要的东西。母校给予了他三样最珍贵的东西,引领他的人生理想,支撑他的精神之树,呵护他的赤子之情。
  
  一是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他在演讲中首先阐述了对地质科学研究的六点思考,既体现了一位地质工作者对科学问题的独到见解,也彰显了一位大国总理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邃思考,无怪乎冰岛外长斯卡费丁松感叹说:“很少看到世界上哪个国家的总理可以就科学问题如此详尽、专业地发表见解。温总理从政是科学界一大损失!”在他身上,传承着一种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追根溯源,这种精神来源于母校的培植。母校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育人方法和大学文化,把地质科学的种子植入了他的灵魂深处,使之成为他矢志不渝的追求;在那里,一群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以至高至纯的学术追求,为他的星空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他追求真理的脚步。由此,我们不禁想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大学只满足于向学生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倡导的就是一种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大学之大在于学”,大学本该是追求真理的最重要领地,理应把学生引入科学真理的殿堂,让一代一代的学生把科学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并内化为终生秉持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二是克服万难、勇于担当的勇气。在汶川大地震废墟上,他曾动情地对师生说,“要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为了明天,充满希望地向前迈进”。我们为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所感动,更为他知难而进、大任担当的非凡气魄而震撼!是什么力量让他以瘦弱的身躯担起了一切?正是母校给了他克服困难、勇于担当的勇气。他的大学生活是在与疾病的斗争中度过的,因为染上了肺结核,只能住隔离室,但是他坚持自学和钻研,靠自己去争取学习的机会,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坚持锻炼,毕业时终于摘掉肺结核的“帽子”。这样一段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艰难岁月,不仅没有成为他心中的阴影,反而磨炼了他的性格,砥砺了他的精神,这确实是一个教育的奇迹,在奇迹的背后一定凝结着众多师友们的关爱、鼓励和支持,一定隐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氛围,一定融入了这所学校长期积淀而成的独特精神特质。这启示我们:大学不应成为大学生养尊处优的地方,不妨适度开展一点挫折教育,让学生学会吃苦,学会坚强;不仅如此,大学更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加油站”,以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方式,向学生源源不断地传递战胜困难的力量、勇气和智慧,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事业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三是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情怀。他在大学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热血青年,经常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问题,想得最多的是要和人民在一起,这直接得益于母校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给了他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当年在山区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到农村参加义务劳动、假期实践,“吃住都在农民家里,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吃一锅饭,睡一个炕上”,他亲身感受了农民的疾苦和忧乐,懂得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在内心深处建立起了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这种浓厚的民本情怀融化在他的血脉里。他在任期里强调得最多的就是人民,视自己为人民公仆,以服务人民为天职,夙夜在公,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古人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坚强的温总理却多次在救灾第一线,为他人民遭受苦难而伤心落泪;他一向以温和、平易、稳重而著称,但在面对前往救灾的部队领导,他的动员令竟是那样果决:“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即便在任期最后一年,他还自勉“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尽管也有好事者吹毛求疵,但人民发自内心地敬重他、爱戴他,所以称他为“人民的总理”。由此,我们要秉持一个信念:社会主义的大学就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神圣使命,引领大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与人民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真心拜人民为师、与群众结友,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在服务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增长才干。
  
  “浓浓春晖情,悠悠寸草心。”母校,唯有播撒春晖、树木树人,才能孕育桃李芬芬、下自成蹊的独特风景;唯有厚德载物、以文化人,才能成为莘莘学子永远眷恋、永远感恩的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胡艺华(1978—),男,汉族,湖南永州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站博士后,武汉音乐学院思政课部副主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红网

作者:胡艺华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03/28/394503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