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汪艳华 编辑:唐盈 2024-06-15 17:20:28
时刻新闻
—分享—

□汪艳华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传承精神文明的文化纽带,是助力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将中华优秀礼仪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深挖礼仪文化时代内涵,丰富思政课育人资源。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资源。一要传承弘扬优秀礼仪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礼仪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讲清楚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讲清楚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凝聚力;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优秀礼仪文化中舍生取义、尊老爱幼、精忠报国、以民为本等思想,增强社会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弘扬君子慎独、自强不息的理想人格,提升自身品德修养水平,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二要科学阐释优秀礼仪文化的价值取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立现代礼仪文化向善、和谐、秩序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上,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善良的人性,雍容大度的仪态、彬彬有礼的行为,庄重诚敬的仪式;社会层面上,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体现以礼待人的尊重,乐群贵和的美德;国家层面上,追求秩序的价值观念,人们遵循礼仪规范,各司其职。以礼仪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创优礼仪文化活动载体,丰富思政课育人实践。“礼”是“仪”的内在品质,“仪”是“礼”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礼仪是内在精神实质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要健全礼仪制度,规范行为举止。国家层面上,亟需制定公民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规范重大礼仪活动,构建完整的礼仪体系,做到有章可循;个人层面上,要严格遵守相关制度规范,避免流于形式。作为实施者,学校要结合自身发展规划、办学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坚持阶段性、整合性、循序性、长效性等原则,系统地组织、规划、设计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仪式活动比如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入团、入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参与者应有正确的认知与态度,按照既定要求积极投入活动,规范自己言行举止,达到知行合一。二要丰富仪式价值内涵,强化价值导向。坚持真理引导、文化传承,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将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爱校教育相结合,研究、激活、创新活动的政治文化内涵,在仪式活动中融入校史文化元素,讲好中国精神、中国故事,讲好大学精神、学校特色,激发学生群体归属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要创新礼仪文化呈现方式,提升吸引力、影响力。利用新媒体、“人工智能+”技术赋予礼仪文化以新的表达方式,促进科技与礼仪文化深度融合,提升礼仪文化的传播力。在规范仪式活动的基础上,运用无人机、全方位电子屏等新兴科技设备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借助微信、短视频、B站、小红书、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宣传礼仪活动,打造网络仪式空间;学生通过点赞、弹幕、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网络互动,拓展仪式互动空间,提升优秀礼仪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与影响力,营造学礼、明礼、尊礼、用礼的浓厚氛围,增强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强化礼仪文化受教者主体地位,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组织设计仪式活动时,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身心“在场感”尤为重要。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选择主题要“用心”,能聚焦学生需求,反映学生心声,引领学生舆论,规范学生行为;创设情境要“上心”,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实现情感共鸣,促进情感升华;形式组织要“关心”,仪式流程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环节,同时做到天气环境、时间跨度等活动细节的关照,提升活动参与度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学生既以策划者的身份加入到活动中,参与主题选择、活动筹备、场地布置等全过程,又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体验活动,进行群体互动,丰富情感体验,增强主人翁意识与责任使命感,自觉弘扬中华优秀礼仪文化,使立德树人真正做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为湖南省重点马院专项重点项目(编号:2022ZDBM08),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2C0090)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汪艳华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0/59/1400266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