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红 李斯瑶(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并希望“人民大学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所在,阐明了讲好思政课的内在要求,为高校思政教师在更高起点上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努力方向。
一、“金课”建设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新机遇
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金课”的建设是站在政治高度全面审视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打造思政“金课”有助于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思政“金课”符合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集知识性、思维性、创新性、价值性为一体,具备高质量内容的优质课程。在新时代,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落实到位。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主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金课”建设,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帮助学生筑牢思想根基,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时代使命。
夯实基础,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思政“金课”建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有着多重的角色,不仅是传统教学资源的拥有者与提供者,也是知识内容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问题解决者。打造思政“金课”,实现高阶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特别是提升教学能力是关键环节,新时代对思政课教师讲好课有更严标准和更高要求。
筑梦引路,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承担着引导和解决青年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的使命。推进思政“金课”建设的核心要义,是把“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思想食粮、素质密钥、能力地图,为学生筑梦引路,新时代赋予了思政课教师更重大的职责担当。
二、“金课”建设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新要求
培育“金师”——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打造思政“金课”的重要保证。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用心讲好思政课,要把信仰讲深刻、把真理说清楚、把德行谈明白,做到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回答好时代的课题,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责任。
培养“金师”,要基于教师职业技能角度来思考“怎样教”,这也是打造“金课”品质的决定性因素。思政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政治素养、人品素养和学识素养,做到理想信念坚定,道德情操高尚,学识储备扎实,仁爱之心宽厚。一是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在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二是要用堂堂正正的人格魅力,用心沟通、用情传递,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让广大青年学生对思政课爱听爱学、听懂学会;三是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注重思维创新和课堂创新,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坚持思政教育和实践育人相结合,注重从学理上引导学生,通过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清,使思政课真正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培育“金品”——提高思政课教学含金量。“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和困难,世界范围内多元化思潮和文化相互冲击,价值理念相互交融交锋。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正在日益努力地与国际舞台中央接轨,为人类文明与发展贡献“国家方案”,打造“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这一新时代境遇,在内涵上丰富着思政“金课”。
马克思主义也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好,它都是一种发展变化着的学说,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而得到积累和升华。新时期思政课教材应号准时代发展脉动,聆听时代发展心声,体验时代变化,捕捉时代潮流,回应时代发展期盼,在思政课教育实施过程中寻求新命题,挖掘新材料,探究新趋势,建构新理论,将教学内容聚焦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总结以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发展趋势,向大学生传递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政治理论知识,丰富社会思想与精神文化,让思政“金课”教学内容能够做到真正地入耳、入脑和入心。思政“金课”只有从内容上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贴近社会时代,并在理论和实际的不断深入中加以完善和提升,才能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其含金量才会不断提高。
培植“金点”——拓展思政“金课”的新方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构建,人们的思想正在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这给思政“金课”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思政“金课”要想走出过去固定呆板的思维方式,还需要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映照出时代发展的先进性。除传统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互动体验法等多种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之外,还要把传统和现代教育方式有机融合起来,以更好地搭建教与学良性交流的平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认同感,进而推动思政“金课”的趣味性,激发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点的积极性,使之更具有感染性和说服力。
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价值理念以及道德观念。所以,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和数智协同意识不断提升,思政“金课”必须善于运用大数据和AI赋能,采用多媒体、微课、教学APP以及多种人工智能手段辅助教学,不断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手里的手机渐渐变成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机”。要坚持好方法,创新老手段,探求新途径,实现思政教学传统特色和现代技术的融合,把抽象“基本原理”转化为具体“生动道理”,从而满足学习者的认识需要和人生追求,增强思政理论教学针对性和亲和力。
三、“金课”建设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创新局面
锻造“金钥匙”,做德才兼备的思政课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高校思政课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出的新思考、新论断、新理念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锻造“金钥匙”的基本遵循。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党的领导是上好思政课的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突出成果是上好思政课坚实的理论后盾;必须深刻领会渊博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具特色的中国革命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定上好思政课的自信与底气。其次,思政课老师必须遵循“六要”的要求提升综合素养,锻炼教学技能。“政治上要坚强,情怀上要深沉,思想上要新颖,视野上要开阔,自律上要严谨,人格上要端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描绘和培养要求。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六要”要求不会改变,争当“金牌”教师,锻造“金钥匙”,用坚定信念引导人、凝聚人,用深厚理论功底与广博学识启迪人、赢得人,用崇高人格感染人、陶冶人,切实做到德才兼备。
培植“金种子”,担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以党的二十大为新起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迈上新的征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既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国家战略课题,又是一个长远的工程。“青年者,国之魂也。”深入推进高校思政“金课”建设,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青年,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青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金课”是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修课,应努力把青年学生悉心培养成为能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金种子”,给“种子”的生长注入思想养料。首先,高校思政“金课”应不断增强政治引领。思政“金课”要坚持为党育才,为国育才,始终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学生坚持政治正确,永葆政治定力,修炼政治慧眼,教育引导他们做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思政“金课”应注重激发学生慎思笃行的精神。思政“金课”应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在了解与掌握世情、国情、党情与民情的同时,厘清其历史方位,历史使命与时代重任,激发大学生把“请放心党,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贯彻到火热的实践之中。
开好“金处方”,建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打造思政“金课”,应着力构建“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实践教学”的三位一体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开好“金处方”,建设好线下线上全方面思政育人平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课程教学的主平台作用,把握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扎扎实实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中,落实到学生头脑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还应进一步推进线上教学和实践教学,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各类网络媒体和平台载体,拓宽教学时空;善于利用“大思政课”资源,融通社会大课堂,借助社会实践大平台,激发思政“金课”构建活力,不断凝聚丰富社会实践育人“大能量”。
本文系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三融三创”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3JP059)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吴春红 李斯瑶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