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湖湘味道
华灯初上,夜未央。
家家户户的灶台,又飘散出食物的气息,充满烟火气的家人共聚时光,开始了。
就像最不起眼的扫地僧往往是绝世的武林高手。最能挑动味蕾的,往往是最平凡的家常味道。不论是剁椒鱼头的鲜辣,还是腊肉的醇香,抑或是钵子菜的清韵,这些浓淡相宜的美食,无不在岁月的长河里经过一双双手的调配,才终至如今的模样。
每天,我们围坐餐桌旁,吃着看似平凡的食物,但其实每一样食材的发现,背后都有着不平常的故事。从第一个原始人发现火烤的兽类,到神农发明种植技术,再到陶罐等烹饪器具的发明,及至油盐酱醋、水酒茶饮的丰富,人类在饮食文化上的探索,每一步都殊为不易。
可以说,从母亲手中接过的盘子里,盛着的,是传承千年的饮食文化——
相传,炎帝神农氏来到湖南,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湖南省炎陵县炎帝陵便建有“咏丰台”,是为欢庆丰收而设立的。
历史上,湖南是全国最早种植双季稻的省份之一。湖南道县寿雁镇玉蟾岩发现的4粒稻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栽培稻,把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提前到一万年以前。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长沙地区就能用兽、禽、鱼等多种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调方法,制作各种款式的佳肴,后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3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交错的地貌使湖湘的食材获取从湖泊蔓延至高山,而气候使得酸、辣成为饮食口味得以传承积淀。湖湘饮食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丰富性,一个对吃倾注如此多热情的省份,其在饮食上的人文历史必定也丰富多彩。
但湘菜的发展远不止体现在丰富的历史里,更体现在寻常巷陌每户人家的餐桌上。每一位湖南人,都是湖湘饮食文化的传承者。
据说,做出腊味合蒸这道名菜的,就是一位乞丐。
从前,在湖南一小镇上有家饭馆,店主刘七为逃避财主逼债流落他乡,以乞讨为生。一日来到省城,因时近年关,人家就把家里腌制的鱼肉鸡拿点给他。刘七见天色已晚,早已饥肠辘辘,便把腊鱼、腊肉、腊鸡等略一洗净,加上些许调料装进蒸钵,蹲在一大户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开了。
此时大户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宾满座。酒过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飘来阵阵勾鼻浓香。主人忙问家童,还有何等佳肴,快快端来。家童闻着香味寻来,只见一乞丐蹲在地上,刚掀开热气腾腾的蒸钵盖,准备受用。家童二话不说,上前端起蒸钵就走。刘七一急,紧追而来。一客人见刚出炉的蒸钵,忙伸箸夹进嘴里,连说好吃。却说此客人乃当地富翁,在长沙城里开一大酒楼。于是当面问明刘七身份,带他回去在自家酒楼掌勺,挂出“腊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来尝鲜。从此“腊味合蒸”作为湘菜留传下来。
有人说,湘菜没有自己的品牌与人物。但对湖南来说,饮食文化的传承者并不见得一定要是达官显贵。或者说,一个不出名的传承者或许更深谙其味,更懂得捡拾散落民间的湖湘味道。
对湖湘味道的追求,不在于食材的名贵与否,而是滋味的好坏。不同的厨艺能使同样的原料产生天壤地别的效果。而湘菜的传承者,是离我们最近的唯美主义者,他的美学不是供奉在庄严的圣殿里,而是建立在一张喧闹的餐桌上——这是一种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美学。
这种美学不是清冷孤傲的,而是靠人间烟火熏出来的。
就像洪烛曾在一本饮食的书籍中举过的一个例子:梁实秋有位穷亲戚,冬日偎炉取暖百无聊赖,恰逢其子捎回一只鸭梨,大喜,当即啃了半只,随后就披衣戴帽,寻一只小碗冲出门外,约一小时才托碗返回,原来他要吃韫饽拌梨丝,找配料去了。从前酒席,饭后一盘韫饽拌梨丝别有风味。老人家吃剩半只梨,蓦然想起此味,不惜在风雪之中奔走一小时,以促成自己的愿望。
像这样严谨追求美食的传承者隐藏在家家户户,而他们也汇聚成了一个省份的味道,一个省份的饮食文化。
这些遗漏的民间美食传承者,分散于各地。我们期待诸如零门槛招募热爱厨艺的“民间高手”这类活动,为我们“捕捞”与推荐这些湖湘饮食文化传人,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做美食也是一种功夫,将最普通的食材做出最经典的味道,背后或许是几十年的积淀与苦练。这些湖湘饮食文化的传承者,值得被找寻与尊敬。
文/雁丘
【三湘要闻,全新呈现。论道湖南频道每日下午推出《品读湖南》,每期以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领域新闻或现象为选题,进行人文解读,一起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本文为2016年第34期】
[延伸阅读]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