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婉婕 胡艺华(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河大合唱》以其磅礴的音乐叙事与深邃的民族命运形成同频共振,激荡着“虽未言明却无处不在”“此时无声但胜于有声”的思政力量。从《黄河船夫曲》的劳作节奏到《保卫黄河》的卡农轮唱,这部作品通过音乐符号的创造性编码,构建起个体生命与集体命运的交响对话,使受众在切身感受艺术震撼的同时,深刻体悟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
《黄河大合唱》通过音乐思维的革命性创新,在声学编码层面实现双重价值:一方面,运用民族调式与西方复调技法的融合创新,通过“风在吼,马在叫”等生动意象唤醒大众审美感知,激发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斗争决心;另一方面,依托四部混声合唱的集体性声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转化为可听可感的艺术实践。基于此,应从“思政+音乐”的视角,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以期为新时代音乐艺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学可鉴的思路。
一、深入分析《黄河大合唱》诞生的特定历史背景
分析把握《黄河大合唱》诞生的特定历史背景,是激活其德育价值和思政引领力的前提。
不难发现,这部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的生成在当时具备了双重历史条件:一方面,1939年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延安作为革命圣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光未然、冼星海等创作者作为先进知识分子,其艺术实践本质上属于毛泽东所界定的“为工农兵而创作”的意识形态生产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展现了历史情境向艺术符号的辩证转化过程。光未然于壶口瀑布目睹黄河纤夫与激流搏斗的生存图景,经马克思主义“典型化”创作原则重构,升华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的阶级叙事符号。冼星海则通过旋律节奏实现意识形态召唤:在音高维度上,采用五度跳进音程模拟船工号子,将劳动人民的声音融入到曲谱中;在节奏维度上,植入进行曲式的规整律动。
这种历史与艺术的互文关系呈现出明确的德育机制,当听者感知《黄河大合唱》中b小调与降B大调的调性对峙,实则经历了民族意识的召唤,进而完成从审美主体向历史主体的意识形态质询,为德育转化路径提供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践导向。
二、深刻把握《黄河大合唱》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
《黄河大合唱》承载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可以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等三个维度进行深度挖掘。
爱国主义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线。从对黄河母亲的深情歌颂,到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发出的怒吼,无一不体现着中华儿女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不惜一切代价捍卫祖国的决心。比如《黄河颂》乐章,歌词将黄河比喻成中华民族的摇篮、屏障,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民族历史的自豪。
集体主义在作品中也有生动的体现。如《保卫黄河》里所展现的全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的场景,通过轮唱等音乐形式营造出众志成城的氛围,让人们明白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只有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敌人。
革命英雄主义则体现在作品对无数无名英雄的歌颂上。那些在抗战前线浴血奋战、在后方默默奉献的人们,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都融入到了《黄河大合唱》之中。像《黄河怨》中那位遭受苦难却依然对侵略者充满愤恨、渴望复仇的妇女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在战争中饱受折磨却不屈服的普通百姓。通过对这些形象和故事的挖掘,能够推动人们尊崇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
三、深切体悟《黄河大合唱》彰显的鲜明思政元素
《黄河大合唱》把国家命运、家国情怀、民族尊严、革命斗志、理想信念与音乐艺术等有机融合,彰显出鲜明的思政元素。人们在探访革命圣地的时候,如果能够现场聆听《黄河大合唱》,能让人们在实地感受中更加直观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内涵,使思政元素从音乐作品延伸到现实,增强其亲和力、传播力和感染力。
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与抗战相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进行跨媒介的红色元素整合。例如,在观看其他抗战主题影视剧作品后,再来欣赏歌曲《黄河大合唱》,通过不同艺术形式对同一历史时期的呈现,可以让人们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红色文化,拓宽红色元素的辐射范围,让《黄河大合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更丰富的文化生态中得以强化和拓展。
课题来源: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红色音乐赋能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为Z2024178)
来源:红网
作者:晏婉婕 胡艺华
编辑:姜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