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山地旅游特色赋能湖南旅游高质量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宋彬 郑群明 编辑:姜媚 2025-05-22 16:41:04
时刻新闻
—分享—

□宋彬 郑群明

湖南地处我国中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当前,山地旅游已成为推动湖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保护文化遗产、筑牢生态屏障等方面彰显独特作用。在山地旅游发展中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强化科技赋能、加强人才培育,正成为新时代湖南山地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夯实山地旅游发展根基

基础设施是山地旅游发展的先行支撑,需以系统化思维推进交通、服务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全面升级。

构建便捷立体交通网络。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将山地旅游交通纳入全省综合交通规划,加大对景区公路、铁路支线及通用航空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推进核心景区与周边城市的快速通道建设,实现“快旅慢游”交通体系。例如,加快张吉怀高铁旅游专线配套路网建设,缩短游客抵达核心景区的时间成本。

提升配套服务设施品质。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优化住宿、餐饮、卫生等服务设施布局。在张家界、凤凰等热门景区周边,鼓励发展特色民宿集群与生态度假酒店,融入土家族吊脚楼、苗族风雨桥等民族建筑元素,提升住宿体验的文化辨识度。同时,规范餐饮服务标准,推出腊肉、糍粑等地方特色美食街区,打造“舌尖上的山地之旅”。加强景区环卫设施建设,推进垃圾分类与无害化处理,营造干净舒适的旅游环境。

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建立山地旅游应急救援体系,在衡山、崀山等景区部署直升机救援点与智能监测系统,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结合多语种导览牌与电子地图,为游客提供清晰指引。加强景区网络覆盖,实现5G信号全区域覆盖,满足游客实时分享与在线预订需求。

推进文旅业态融合,激活山地旅游多元价值

立足“旅游+”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山地旅游与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等深度交融,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深挖山地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旅IP。深入挖掘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银饰锻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沉浸式演艺、手作体验工坊等形式,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旅游产品。比如,在芙蓉镇景区打造“土家文化实景剧场”,重现千年古镇的生活场景;在凤凰古城开设苗族银饰DIY体验馆,让游客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同时,举办南岳衡山国际寿文化节、张家界山地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形成“一季一主题、一景一特色”的文化旅游矩阵。

推动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建立“景区带村、能人带户”的联动机制,引导山地旅游与特色农业协同发展。在湘西地区推广“茶园观光+采茶体验+茶品研学”模式,开发黄金茶、古丈毛尖等茶旅融合产品;在湘东地区炎陵县大力发展黄桃、猕猴桃等特色种植,推出“田园采摘+农家民宿+避暑康养”体验项目,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为旅游商品。例如,如炎陵县依托避暑经济,打造“神农谷观光避暑+炎帝文化+黄桃直销”复合业态。2024年全县6万人参与黄桃上下游产业链,4万桃农人均增收1.2万元,炎陵黄桃成为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拓展山地旅游新业态。顺应休闲度假新趋势,开发山地康养、徒步探险、低空飞行等多元化产品。在炎陵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利用高负氧离子环境开发瑜伽、温泉理疗等项目;在崀山景区规划国际级徒步线路,举办全球山地徒步挑战赛,吸引户外运动爱好者;在衡山景区试点低空观光线路,推出直升机俯瞰衡山全貌项目,满足游客多层次体验需求。

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山地旅游新生态

科技是山地旅游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体验与管理效能。

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运用VR/AR或元宇宙技术复现炎帝神农八大功绩,在湘东炎陵打造“神农带你穿越五千年”项目,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中华始祖的传奇;在南岳衡山开发AR导览系统,扫描景点即可呈现祝融传说、书院文化等历史典故,增强游览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利用5D影院技术打造山地灾害模拟体验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游客安全意识。

推进智慧化管理服务。搭建山地旅游大数据平台,整合游客流量、消费偏好、景区承载力等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与资源动态调配。在衡山等景区部署智能票务系统与客流监测设备,实时调控各景点游客数量,避免拥堵;开发“湖南山地旅游”官方APP,集成预约订票、线路规划、实时导航、投诉反馈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旅游商品溯源,保障特色农产品与手工艺品的品质信誉。

探索数字化营销模式。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云游湖南山地”线上推广活动。邀请旅游博主、非遗传承人直播张家界峰林奇观、苗族赶秋节等场景,扩大品牌影响力;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算法推荐,精准触达年轻客群。开发“山地旅游数字藏品”,将张家界地貌、炎帝陵、南岳衡山古建筑群等元素转化为区块链数字资产,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与收藏价值。

加强人才培育体系,筑牢山地旅游智力支撑

人才是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需构建“引进、培养、激励”三位一体的人才战略。

深化校地合作,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支持高校开设山地旅游(森林康养)、生态保护(自然教育)、山地旅游文化创意等专业,与相关文旅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推行“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设立山地旅游专项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投身行业发展。

强化在职人员技能培训。针对现有从业人员,开展分层分类培训计划。对景区管理人员,组织赴国内外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考察学习,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对导游、民宿经营者,开展文化解读、应急救援、多语种服务等专项培训,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建立“山地旅游人才库”,选拔培养一批景区规划与产品策划师、非遗传承人、户外运动教练等紧缺人才。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出台山地旅游人才专项政策,在资金、落户、住房、创业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鼓励景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设立山地旅游创新研发中心,为高端人才提供科研平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山地旅游规划、文化保护、业态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与团队给予表彰奖励,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山地旅游是湖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承载着经济转型、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发展、生态保护的多重使命。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筑牢发展根基,推进文旅融合释放多元价值,强化科技赋能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人才培育夯实智力支撑,湖南定能将山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地旅游目的地,为全国旅游业转型升级贡献“湖南经验”,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书写新的篇章。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智库重大项目(24ZWA2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为韶山红色文化旅游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研学旅行研究院)

来源:红网

作者:宋彬 郑群明

编辑:姜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9/66/1498025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