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我们和这座城市一起醒来。这里的一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可你真的了解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吗?捡拾你不曾发现的美——“你不知道的长沙”带你品读湖南,发现长沙。】
今日关键词:洪山寺
长沙城北,捞刀河岸。
传说很久以前,每当山洪暴发,浏阳河、捞刀河水会从南北两个方向呼啸而来。山洪“为山所阻,水石搏击,轰然巨响,声如洪钟,浪高数米”。而此山巍然屹立于洪峰之间,故名洪山。
洪山之巅,有一寺院。
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洪山庙建自前明周姓山主,后经众姓重修,改名麓峰寺。庙前有洪山潭激水,滩水过辄激。”想来六百多年前,洪山住户稀少,山洪搏击山崖的声音让周山主日日心惊、夜夜难寐,故请来和尚做法祈求平安,后建庙闻钟鼓而心宁。
时光荏苒,麓峰寺历经沧桑,几度兴废,然香火始终未断。1993年,重修后改名洪山寺。
或许是捞刀河水受到了佛的感召和接引,或许是山洪被台阶两侧那对底座刻着“护国佑民”的石狮子镇住了邪性,而今,当我走近寺前,捞刀河水在脚下静静转身向西徐徐而去,已不见昔日水石搏击浪高数米的壮观场面。
关于这捞刀河的来历,还有一有趣传说:关羽过河时,不慎把青龙偃月刀掉入河中,顺河寻找时发现刀居然漂在水面,于是得名“捞刀河”。下次,再有人聊天时要把青龙偃月刀拿来,或许你可以让他去捞刀河里找找。
尚未进寺,已然看见山麓中露出的一角飞檐,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绿色林木中显得非常醒目,这是捞刀河畔最高大最宏伟的标志性建筑——洪山寺佛光塔。
古代印度的“窣堵坡”原是供奉佛教舍利的一种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明清佛塔以楼阁式塔为主流,大多为高大的砖仿木结构,塔的建筑平面多为八角形、六角形和四方形。
佛塔七层的居多,但也有三、五、九、十一、十三层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曾经也是最高等级的佛塔。层数多少象征道行的高低,像这样的九层塔比较少见,或许是表示道行高,或者是明清塔高大的风格。
走近寺院,高高台阶上是三个门洞的山门,中间大门门匾上书“洪山寺”,左右小门的门匾分别书有“慈云”“法雨”。这个佛语的意思是佛法像云雨,慈悲心怀如云雨广泽众生,说明佛门中所有众生都受佛法的恩惠与熏陶。
门联云:“洪钟鸣古寺,山气涌祥云。”两侧摆放着石狮辟邪纳吉,三个门洞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进得山门,是一条宽阔的直路去往前殿,左边是佛光塔。塔位于正殿的侧边,这是宋代以后塔的核心地位被正殿所取代的布局风格。右边是一线石栏,石栏外是陡峭的山崖,捞刀河水从北而来为山崖所阻。
天王殿正后面是修建中的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据说堂内联云:
寺宇坚雄峰,水挹山环,美景赢得春常在;
洪山显圣域,男朝女拜,福王护佑善心人。
由此,似乎也印证了该寺镇住河水,为洪山人带来福祉的传说。
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结构,鎏金铜瓦的屋脊上双龙抢珠,代表祥瑞吉利珍贵之意。每条戗脊上安放有5个戗兽,是吉祥的象征。飞檐斗拱,四角翘伸,若飞举之势,是典型汉族建筑民族风格。斗拱交错、檐牙高啄、殿阁嵯峨、画栋雕梁,无不体现大雄宝殿的富丽堂皇和尊贵。
参观完大雄宝殿,应该去最高的佛光塔看看,一路走来,佛光塔被竹林遮掩着。佛塔最早是用于存放供奉佛舍利的地方,后来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如今佛光塔内还存放高僧大德和信众去世后的骨灰,每天由僧人诵经回向,每年举行超度法会。
登塔展望,整个寺院尽收眼底。
极目远眺,捞刀河由北而来,平静的河面映着天上的晚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河水向西逶迤而去,夕阳西下,河面被染成一片金红色。
夕阳在落下之前,为这里留下最后一片璀璨的光辉。
佛光塔的周围洪山环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夜幕降临万籁俱静。优美的风景对于安息在这塔里的亡灵来说算是人生归宿的好地方。
佛光塔内设有地藏殿,殿堂庄严肃穆。每年清明节和盂兰盆节寺院在此设坛超度众姓亡灵及众生。
夜幕降临,地藏殿还灯火通明,诵经声阵阵传来,佛幡下跪拜诵经的人影可见。佛光塔下的灯光和天上的星辰见证了那些虔诚信徒的修行。
一盏青灯伴古佛。
即便如今我们已懂得从地理、科学的角度解释山洪的声响,却依然感念于一座古寺对我们的先辈曾经的庇佑;感念于一座古寺,在洪山之巅的守候。
文/周浩
【三湘要闻,全新呈现。论道湖南频道每日下午推出《品读湖南》,每期以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领域新闻或现象为选题,进行人文解读,一起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以飨读者诸君。本文为2016年第25期,作者周浩系红网论坛网友。】
[延伸阅读]
来源:红网
作者:周浩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