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湖南】历史尘埃中的湖湘楼台丨10月19日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2016-10-19 19:34:22
时刻新闻
—分享—

品读湖南丨带你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

  今日关键词:湖湘建筑

  一座建筑,就是一段历史。

  古老的故事,值得追忆的人文,总需要一把时光的钥匙,带我们开启历史的纵深。

  这些用青砖灰瓦写就的无声历史,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先辈筚路蓝缕的生存史诗,传递着农耕时代特定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

  捡拾起这些散落在尘埃中的湖湘建筑,就从另一个视角,串联起了一幅灵动的湖湘文化图景——

  雨夜,湘西沱江边。吊脚楼前灯火氤氲,让人恍惚间有了时光的错觉——那些戏水于此的湘西姑娘们,是否也曾在这样一个雨夜,撑一柄纸伞,匆匆走过门前的青石台。

  待到雨后清晨,坐上乌篷船顺流而下,伴着艄公的号子,再重看两岸的吊脚楼,细脚伶仃地立在沱江里,河水清澈,水流缓和,才明白什么叫画中的风景。

  这些吊脚楼,俱属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占地却很不规则。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但吊下部分均经雕刻,有金瓜或各类兽头、花卉图样。上下穿枋承挑悬出的走廊或房间,使之垂悬于河道之上。

  吊脚楼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选用上下两层的吊脚结构,一方面是由于湘西多雨,为了避免潮湿,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子的实用面子。不曾想,竟产生了一番意外的审美效果。

  而湘南的谢沫河畔,虽也依山旁水,生长于斯的上甘棠村,却并不如沱江边上的吊脚楼灵秀。这座湖南目前发现年代最久远的千年古村落,至今仍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时代的古民居。

  无论是宋代的步瀛桥,明万历四十八年的文昌阁、明弘治六年的门楼,还是民国二年的石围墙,都无不透露出村落独特的古朴与小巧。虽历经千年风雨,村子里的青石板路已被历史磨得凹凸不平,然而这平和安然的古道柔情,风貌却依然如旧。

  上甘棠村虽古朴自然,然而其选址的背后,依然有着先人们“天人合一”的思想取向。村背有高山,前有谢沫河,村子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将人工建筑与山水的交融达到极致。这不但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方便安全的必要条件,而且呼应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即使在今天,仍然散发出经久不息的魅力。

  湘中的西村坊古民居,风格却全然不同于依山傍水的湘西吊脚楼和湘南上甘棠。

  这是一个古老神秘而富有江南文化气息的院落,创修于清嘉庆年间,距今约三百年,西村坊的房子建造全部是用青石一块一块搭筑而成,分为民居、会馆、宗祠,三纵三列九座四合院。每个院落的天井、正屋、厢房、廊道、过亭、格楼,错落有致,空间布局与自然和谐共生,联、隔、伏、透、融、合,风水颇有讲究。

  建筑群背靠后龙山,前有回溪河,河上回溪桥是一座三亭翘角飞檐、重檐悬山顶谢式风雨桥,桥中内设佛龛供奉关羽、关平、周昌神像……站在村后的石山上,俯瞰着整个西村坊,曾经气宇轩昂、雕梁画栋的民居已或破旧,或残缺,生命经不起似水流年,老宅早已沧桑。

  在这片三湘大地上,除了凤凰、上甘棠、西村坊、张谷英村……还有着许许多多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古村落,它们共同构成了这幅值得研读的生动人文画册。

  如今古道遗迹尚存,那萧飒风声中的一块块石板、一道道垭口,彷佛在向后人述说它曾经承载过的历史沧桑,等待着后人们对历史人文的解读。

  一座村落,就是一段历史。

  文/雁丘

  【三湘要闻,全新呈现。论道湖南频道每日下午推出《品读湖南》,每期以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领域新闻或现象为选题,进行人文解读,一起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以飨读者诸君。本期为2016年第21期。】

[延伸阅读]

【品读湖南】湘菜的另一幅面孔丨10月18日

【品读湖南】创新,就做最亮的星丨10月17日

【品读湖南】让阳光照进最贫困的角落丨10月16日

【品读湖南】从一只鹰说开了去丨10月14日

【品读湖南】长沙为什么是快乐的丨10月13日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10/19/411206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