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键词:医药
洪荒时期的一个夏天,山上长满了杂草,开满了百花。一位壮年男子,爬山涉水,看见花朵,无论红的白黄的,都摘下来闻一闻;看见苗杆上的穗粒或是树上的果实,无论模样如何,都采下来尝一尝。在他的努力下,他尝出麦、稻、高粱等植物能充饥,即后人称的“五谷”,还尝出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并写成《神农本草》。
这位男子就是远古神话中的炎帝,号称神农氏。他为后世发明了农业和医药学。而他曾经生活的地方就在今天湖南一带。
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这个旨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的节日已成立25年了。20多年里,传统中医在质疑和争议、传承和扬弃中成长。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向世人展示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和时代魅力。做为传统中医中药文化深厚的省份,借着这个特殊节日,我们有必要梳理一番湖南的中医中药学。
屠呦呦获奖后,曾向外界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而青蒿这个古方,最早可追溯至马王堆汉墓中的一本古书。
2000多年前的西汉早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家,一个还没有用到书写纸的时空里。那本古书,写在绢帛上。“高约24厘米,埋藏时折成三十多层,出土时已经断裂破损,字迹模糊。”就在这一个文字古奥、疑难重重且字迹不清的文献里,出现了如今大名鼎鼎的“青蒿”。因该文献记载了52种病名,史学家称其为《五十二病方》。它的出土,不但为传统中医药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也从侧面证实,湖南的中医药学历史悠久。
在老长沙市中心,今蔡锷中路,曾有一座黑瓦白墙的建筑——仲景祠和保节堂,始建于东汉末年。那些年,群雄逐鹿,瘟疫横行。习得医术的青年才俊张仲景受朝廷委任,来长沙当太守。在此期间,他每次忙完公务便在自家后堂行医救人。史传,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今天,虽然我们没法证明,张仲景在长沙的经历是否对其写作医书有直接的帮助,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出现,荡开了湖湘古医学精彩辉煌的一页。他流传下来的古方丰富了湖湘医学,而其心系苍生、悲天悯人的品质也不断激励着后来的大夫郎中。
其实,湖南之所以能孕育如此丰富的中医文化,是和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
楚南之地,四季分明,雨水丰沛,适合各类药材生长。传说中,神龙尝百草,其足迹就曾遍布三湘四水。而“天下药山”就在湖南娄底涟源市的龙山。枳壳、白术、玉竹、杜仲、金银花、茯苓、鳖甲……中医里的传统药材都能在这里找到。最新数据显示,龙山有1400多种中药材。
历史上,龙山曾出现过一位名人。相传,唐代“药王”孙思邈为写《千金方》,曾住在山脚下。他每天上山采药,潜心研究药学,并为周围百姓除病解痛。人们为了纪念他,建了一座药王殿,殿内还有古井一口,泉水清亮,终年不竭,就像默默守护一方百姓的神医,保佑着人们的健康。
炎帝陵、马王堆汉墓、仲景祠、药王庙……这些都湖南中医中药学的小小缩影。在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中,百草古方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正因有了这些内容,湖湘文化才能如此丰富多彩。
今天,虽然全世界都崇尚西医,但仍存在许多西医无法解开的难题,而它们的答案或许要从古老的药方中寻得。今年8月,国家为鼓励中医发展,出台了《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湖南也出台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从政策层面保护和发展传统中医药材。有了这些政策的支持,湖南中医中药学的发展可以说有了些许保障,但未来的路还长,中医要想焕发时代的光芒仍有很多事要做。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守住文化的根,守住那份给人类带来无限灵感和希望的传统医学,正如屠呦呦所说,“传统中医药是个宝藏,值得思考,挖掘”。
文/杨一笑
【三湘要闻,全新呈现。论道湖南频道每日下午推出《品读湖南》,每期以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领域新闻或现象为选题,进行人文解读,一起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以飨读者诸君。本期为2016年第23期。】
[延伸阅读]
来源:红网
作者:杨一笑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