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誓与国土共存亡!” 雨花台上的时代回响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青年说②

来源:红网 作者:​张文妍 编辑:陈晓丹 2025-08-06 10:16:1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抗战烽烟,血火淬炼。为赓续不灭的精神,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青年说”,以青年视角凝视山河浩气,从历史坐标中汲取智慧,激荡新时代的深沉回响。

雨花台1.jpg

苍翠雨花台,铭记不屈的民族精神。资料图

□张文妍(湖南大学)

今天在雨花台,我们能看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和平的微风轻拂面庞。遥想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却是另一番惨烈景象,南京保卫战中的雨花台,是6000名中国将士以血肉之躯对抗4万日军的悲壮史诗。将士们用生命诠释了“誓与国土共存亡”的铮铮誓言,雨花台,永远铭记着中华民族英雄不屈的脊梁。

1937年12月,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向南京进逼。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雨花台成为决战之地。6000名抗日将士面对4万日军,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誓死抵抗,战斗到最后极限,成为南京保卫战中最悲壮的篇章之一。朱赤,黄埔三期生,少将军衔,与同为黄埔三期生的少将旅长高致嵩协同作战,共同坚守阵地,最终都血洒雨花台,壮烈殉国。

雨花台抗日将士血战日军,用生命完成的绝唱,让我更明白:真正理想主义的花朵,从来不是在温室中成长,而是在磨砺中绽放。当“躺平”成为当下部分青年的口头禅时,我们更应想想1937年的雨花台:那里没有“佛系”的妥协,没有“躺平”的自我麻醉,只有一群用青春热血保家卫国、捍卫尊严的勇士。他们用血肉之躯证明的爱国主义信仰,足以融化冬日的寒冰。

誓与南京共存亡.jpg

血战雨花台,“誓与国土共存亡”。资料图

回望历史,青年更该思考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今天,在不同领域,新时代青年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勇敢”:“天才少年”稚晖君放弃百万年薪,用AI技术助力中国智造;北大女生宋玺,22岁成为亚丁湾护航编队唯一女子特战队员;青年张振生从宁波奔赴大凉山支教,6年里只回过3次家……他们用不同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的奋斗也许不必流血牺牲,但必须打败怯懦。

而雨花台抗日将士留下的精神丰碑,也从未远去。在东西部协作的背景下,从2016年开始,南京雨花台区和我的家乡青海省大通县“结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扶。当我在大通县看到南京援青教师帮带48名徒弟、开设96节示范课;当听说大通牦牛肉入驻麦德龙;当见证援青的干部们用新技术新思想“扶贫又扶智”,我仿佛看到无数英雄的身影穿越时空,与今天的青年对话。他们的精神火种正以另一种形式燃烧,让我们这一代青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读懂理想与担当的重量。

读历史,不仅要读书本的宏大叙事,更要接受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当代青年的家国担当,既要有“舍生取义”的勇气,也要有“脚踏实地”的智慧。今天的我们,生于和平年代,但依然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在极端考验面前,我们能否成为“炸不烂的钢钉”?雨花台抗日将士已经给出了答案,青春最壮丽的模样,永远是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来源:红网

作者:​张文妍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2/97/151805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