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抗战烽烟,血火淬炼。为赓续不灭的精神,红网时刻新闻特别策划“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青年说”,以青年视角凝视山河浩气,从历史坐标中汲取智慧,激荡新时代的深沉回响。
马本斋像。图片来源:河北省献县县委宣传部
□李琛(湖南师范大学)
我常常想,要描述好一个年代,首先该精密地去洞悉处于庞大时代的混乱无序中,却拥有自身强大精神引擎的个体——他们对自己所处的时空有怎样的理想?
用历史课本客观的展示方法,革命烈士马本斋的一生可以按照重要时间节点拉出这样一条线:
1937年,日本侵略军入侵华北,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侵略者。
1938年初,马本斋率队加入河北游击军,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冀中平原的康庄伏击战中,马本斋指挥回民支队以零伤亡歼灭日伪军80余人。
1941年,日军抓走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马母宁死不屈,绝食殉国。
1943年11月,在河南省濮阳市的八公桥战斗中,马本斋等人一举攻克敌军。
1944年2月,马本斋与世长辞,年仅42岁。
在马本斋离世后的第81个年头,我搜索到的资料,寥寥几百字便概括、总结完了他一生的错落。历史也许忽略了很多细节。但身为后来者的我们,有着近乎直觉的、共通的情感和意志,指引着我们再回望那个华北平原上伫立过的回族英烈。
他对自己所处的时空有怎样的理想?
1937年夏,在日军的隆隆炮声里,马本斋生长了30多年的家乡,突然被恐惧、悲伤、愤怒、耻辱的情绪笼罩。当入侵者如恶狼般扑向这片淳朴的土地时,文献中写着“马本斋在家乡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奋起抵抗侵略者”。他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内心又起了什么样的波澜?我们大可以用“位卑未敢忘忧国”来套用彼时勇敢而奋起的英雄,然而我想,历史洪流中的英雄,面对大地的荒凉、萧条、残破,最显著的是胸腔里震荡回响的激愤,以及对周边人事物的深情。同胞的不幸亦是英雄的不幸——“触目柔肠断”,足以促使他振臂高呼,义无反顾地踏上一条不愿苟活于乱世的坚强道路。对土地有爱,对土地之上的一切才有情义;有情有爱,才是一个民族永远不冷的热血。
马本斋之母白文冠。图片来源:央视网
时间再辗转到1941年冬日,寒风如刃。马本斋接到消息:母亲被日本人抓走——敌人逼迫母亲写劝降信,母亲却绝食而死。他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作为一种大义的宣誓,字字泣血,藏着一个儿子的痛。那绝食的7天里,老人家望着窗外的北风,是否也常常想起儿子幼时在麦场上奔跑的模样?
康庄伏击战的零伤亡,八公桥战斗的捷报,都是马本斋替母亲看过的晴空。
可42岁的生命,毕竟太短。
也许,马本斋的理想,正如我们每个人的朴素坚守——母亲能安然望着孩子奔跑,脚下的土地不必被战火灼烧,自由的风能吹过所有屋檐……抗战胜利,八十年烟云翻卷而过,彼时青年血脉里奔流的,始终是不被征服的晴空。
在和平的年代里,我们可以不必激进、勇猛,却应当仍保持着对晴空之辽阔、自由的信仰:以澄澈的心胸驱散残存的阴翳,以舒展姿态护佑先烈曾凝视过的麦场——祖国大地之上,每一粒麦子,都承载着历史的热望,仍等待着青年人的持续耕耘,生根、拔节,在自由的天空下起伏成连绵不绝的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李琛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