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伟大抗战精神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红网 作者:刘瑶 陈伟 编辑:陈晓丹 2025-07-28 16:43:56
时刻新闻
—分享—

□刘瑶(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 陈伟(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形成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伟大抗战精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深入挖掘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引导新时代青年勇担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教育引领筑牢精神根基,让抗战精神成为时代新人的思想灯塔。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将其作为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青年从历史深处吸收思想养分,筑牢信仰之基。首先,要构建系统化的教育内容体系,突破历史叙事的表层化局限。一方面,要讲清楚抗战精神的核心要义,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等核心要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相结合,阐释其在当代的价值转化。另一方面,要挖掘精神传承的历史脉络,打通“历史—理论—现实”的逻辑链,从抗战时期“把一切献给党”的科学家,到新时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工作者,清晰展现精神传承的谱系,让青年理解抗战精神并非过去式,而是始终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其次,要创新立体化的教学方法,改变“照本宣科”的灌输模式,借鉴“启发式”“问题式”教学经验,设计“历史与现实对话”的互动模块。如在思政课堂设置“假如我是抗战时期的青年学生”情景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关联;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案例教学,如讲解“雷达信号处理”时,回溯抗战时期科学家在西南联大“茅草棚里搞科研”的坚守。同时,善用影像史料增强代入感,精选抗战主题经典影片片段,穿插老兵口述、战地日记、家书档案等原始素材,通过“视听冲击+情感共鸣”,让青年在沉浸式场景中完成精神接力。

以文化浸润厚植精神沃土,让抗战精神融入时代新人的成长环境。文化塑造青年、文化滋养青年,抗战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鲜活的价值观,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可以让时代新人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要打造具象化的物理空间,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可触可及的空间符号,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红色元素,如在图书馆、实验室设立“精神角”,陈列《论持久战》各种版本、战时科研仪器等实物复制品,让青年在驻足凝视中与历史对话。可以结合学校历史在校史馆增设、丰富“抗战篇章”展区,通过内迁办学路线图、师生参军名录、战时学术刊物等史料,展现学校与民族共命运的奋斗历程。要开展品牌化的文化活动,让精神传承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打造“抗战精神传承月”系列活动,开展“重走抗战路”研学实践,组织青年循着游击队足迹考察乡村振兴成果,在今昔对比中理解“民族复兴”的深刻内涵;举办创意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用微短剧、短视频、舞台剧等形式演绎抗战故事,让传统题材焕发青春活力。要构建数字化的传播矩阵,抢占网络空间的精神高地。开发“抗战精神数字展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还原抗战场景,设置“与英雄对话”互动环节,让青年通过虚拟技术“穿越”到历史现场;在校园新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推送抗战老兵的故事,用鲜活案例阐释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发起#我的抗战记忆#话题挑战,鼓励青年晒出家族中的抗战物件、讲述长辈的英雄事迹,通过用户内容生产扩大传播半径,让抗战精神浸润心灵、赓续相传。

以实践淬炼砥砺担当品格,让抗战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的报国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在中国式现代化火热实践中挺膺担当、建功立业。要在历史探寻中强化使命认知,通过“沉浸式”实践触摸精神温度。广大青年要走进抗战纪念场馆,探寻革命遗址遗迹,听讲解、读档案、看实物,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深刻理解抗战精神,深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比如参观地道战遗址,在“地道战模范村”感受四通八达的地下长城,听老民兵讲述抗战故事,在追寻冀中抗战烽火中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要在专业实践中践行精神内核,推动“学用结合”的深度转化,将抗战精神与专业学习、科研创新相结合。可开展“抗战时期工业遗址调研”,分析战时小工厂如何生产武器支援前线,对比当下“卡脖子”技术攻关的现实挑战;可组织“重走白求恩之路”活动,在为老区群众义诊中践行“救死扶伤”的初心;可参与“抗战文献数字化”工程,让地方抗战史志、老兵口述史料等在云端重获新生。要在服务国家中彰显担当作为,实现“知行合一”的价值升华。抗战精神在当代集中体现为服务民族复兴的实际行动,要引导青年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方面勇挑重担,在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硬骨头”领域锤炼战斗意志、坚定必胜信念。当青年把家国情耕进大地稻浪、把强国志融入科研成果,伟大抗战精神便由历史走向未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网络算法分发模式与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研究》(21JZD055)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刘瑶 陈伟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1/62/151592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