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泉森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思政课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结合湖南的实际,笔者认为,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可用好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这三大抓手,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
一、课堂内容是根本
一是坚守政治立场,把好思政课堂的政治关和导向关。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社会和民生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出展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变革,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等重要理论问题讲清楚、说明白。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二是以优质内容为抓手,凸显思政课鲜明政治导向性。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考察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202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时,就学校思政课建设再次作出重要指示,“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思政课,怎么讲才能讲得好?思政课要在课堂内容上下功夫。课堂内容是思政课的灵魂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
三是深挖红色资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体到湖南来说,湖南是教育大省,也是红色资源大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发掘并利用好湖南红色资源,有助于丰富思政课的授课内容,拓展思政学习的深度广度。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走进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四年级教室,听学生讲述长征故事,演绎红色历史情景,追寻红色记忆。2022年以来,永州市创新实施“向日葵工程”,通过组织青少年学生广泛开展唱红色歌曲、演红色节目、讲红色故事、访红色基地等活动,上“活”思政课。2023年,全省共组织110多批次10万余名中小学生到韶山开展思政研学,寻访伟人故里,感悟奋进力量,开展“我的韶山行”研学大思政课堂,通过实情实景、真研真学、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四是厚植湖湘文化,激发活力,创思政课品牌特色。扎根湖湘大地,将文化、历史元素融入思政课堂中,让思政课更有“湘味”。开展“岳麓书院”融合大思政课堂,深入挖掘湖湘文化蕴含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精神内涵。开展每日一批学生研学、每月一次专家会讲、每年一次领导授课,打造有思想深度、有文化内涵的融合式“大思政课”。长沙市芙蓉区整合利用辖区水稻、湘绣、湘茶、湘瓷、老城老街等红色资源,绘制区域红色地图,培养红色小讲解员,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堂”。综上所述,思政课的优质内容,应该是重点阐释党的历史和理论,凸显政治文化的情怀、为民谋福利的价值观、人类正义和情怀、理想信念与精神等。
二、师资力量是关键
一是建设素质过硬的“大思政课”湘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队伍,在课堂教学,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特别是在为学、为事、为人方面能起到积极示范作用的“大先生”式教师。
二是打好强大师资力量的“组合拳”。一是强化思政教师配比。截至2024年3月,湖南全省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增加到5217人,师生比配备基本达到1:350。二是改革思政教师评价机制。科学制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切实做到“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完善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认定制度,推行代表性成果制度,将主流媒体理论文章和优秀网络文章或成果纳入学术成果认定范围,还建立思政课教师的荣誉体系。这一些列举措进一步增强了思政课教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思政教师有“位”更有“为”。
三是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湖湘文化红色的挖掘、理解和运用,要真学弄通湖湘红色文化,让学生真学、真懂、真爱。思政课教师要加大力度学习湖湘文化中的革命文化,通过加强阅读、实地参观调研、邀请专家讲学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水平,为学生们生动讲解红色故事,致敬革命先辈。
四是让“数字教师”成为思政“新宠”。随着数字化技术与“大思政课”日益融合,庞大的数字资源、数字手段、数字媒介成为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也成为影响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作为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掌握数字化技术,不断提升数据采集分析学情能力,利用最新数字技术捕捉并充实教学素材,综合运用政治语言、学术语言、网络语言,使课堂变得丰富而鲜活,内涵深刻不失幽默。以思政课教师为代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给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任所在,也是意义所在。
三、平台技术是保障
一是推动数字技术为“大思政课”升级赋能。教育数字化是教育发展新赛道。数字技术打破了空间制约,构建了网络化、沉浸式、智能化的虚实融合育人环境,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数字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摆脱“教”和“学”的空间约束,是推进“大思政课”实践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二是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激活课堂新生态。2023年9月20日,一堂名为《雏鹰奋飞更自信》的《强国思政课》在长沙录制,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合湖南省委宣传部共同推出。该课程围绕思政课新要求,以青年群体坚定“四个自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主题,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主讲。这堂课依托XR虚拍技术、虚拟动点的动捕技术,搭配顶尖4K摄录系统、多讯道超高清导播系统等,让老师和学生们“徜徉”在三湘四水之间,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中,运用全新技术让人身临其境,沉浸式体验。
三是探索光影视听体验提升课堂新魅力。2024年6月20日,“光影育人”电影思政课进高校系列活动之一《百年荣光点亮青春》在湖南农业大学大礼堂拉开序幕。该思政课以“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篇章带领学生们在光影中一起走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以电影故事串讲历史脉络,以历史背景解读电影故事,在电影与音乐交织的沉浸式氛围中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电影思政课精选《革命者》《1921》《建军大业》等10余部优秀主旋律电影作品,使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历程和成就,深刻体悟“坚守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
四是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打造课堂新常态。以数字技术提升社会大资源供给的可持续性和品质稳定性,建立动态更新、实时共享的“资源池”,打造实践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实践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共建共享。“我是接班人”网络大思政课堂在互联网上坚守网络育人阵地,通过强资源引流、融媒体视创、大平台共享,吸引学生常态化开展网络“大思政课”学习,单课学习人次突破3000万,总学习人次超过18亿;2023年湖南省大学生开学第一课《远航》在人民日报视界客户端直播端口单次播发,在线观看人数41.7万人,点赞数285.3万,取得了现象级传播效果。
上好新时代这堂思政课,要创新、用心、入心。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建设,必须要有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湖南各地的一些探索与实践,是基于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自然、红色与绿色有机融合。我们相信,用好大课堂,培育大师资、构建大平台,必将推动“大思政课”更有活力,达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产业运营中心副主任)
来源:红网
作者:张泉森
编辑:颜新武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