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行业文化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融入大学文化,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学院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学院着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充分利用学院醴陵釉下五彩瓷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通过引入真实项目,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学生们通过听、观、触、策、播、析等多种学习方式,近距离聆听企业导师讲解,感受釉下五彩瓷非遗文化艺术魅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开展以“跟着总书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党日活动、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学院发挥微信公众号、微视频、抖音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优势,利用图文或短视频等多元化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学生的智能“端”,形成互联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阵地;充分利用学院湖南革命人物专题馆、百工之事工艺美术博物馆等丰富文化资源,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学院通过多角度、多层级的方式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营造浓厚爱心校园文化发挥了育人功能
学院提炼了“爱众亲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形成了民政特色的爱心校园文化。“明德博雅,行言致善”是学院的教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学院的西部学生、农村学生、贫困学生、孤残学生相对较多。从1997年开始,学院把每年九月定为“爱心助学”月,广大教职员工慷慨解囊建立“爱心助学基金”,每年十一月定为“捐寒衣暖人心”月,广大教职工把棉衣、棉裤、毛衣、毛裤、冬鞋捐献给学生。学校专门成立了贫困生资助基金,为许许多多的贫困学生开辟一条绿色通道。为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要求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开展联系一位孤残学生、联系一间学生宿舍、联系一个学生班级的“三联”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情感人,以爱育人,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浓厚的校园爱心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发挥了强大的育人功能。
传承民政文化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深度汲取湖湘文化精髓,学校将民政文化融入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专业和技术技能优势,为贫困地区社会发展、教育发展、产业发展、就业培训等方面提供帮助与服务。学校积极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功能,打造基于民政理念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明确提出要将民政理念融入到育人全过程。把爱心教育作为一项硬指标,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利用各门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全方位、全过程强化爱心教育,实现爱心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三进”工程,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核心价值理念深入学生心中,擦亮学生职业发展的底色。在思政课程中,开展红色文化、廉洁文化、志愿服务、职业道德专题研修,打造以《民政与社会工作》课程为示范,以专业课程思政为主体,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民院模式”,使广大学生将在逐步深入了解民政工作“在乎民生,关乎民心”,“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深刻涵义中,领会爱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学院累计向湖南怀化溆浦坪溪村、怀化沅陵县、湘西古丈和十八洞村、邵阳城步等地区派出700余人次参加当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组织各二级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协同帮扶,艺术学院对十八洞村的民族文化产品提供艺术设计和支持,商学院为其电商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包装推广,充分彰显了文化管理的影响与成效。学校文化育人取得了一些成绩。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丹、“最美乡村支教老师”刘一村、“最美90后入殓师”季烁红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学校作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荣获湖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学院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学校始终锚定“一个特色 两个面向”战略定位,坚持民政民生特色,面向现代服务业,面向智能制造业,围绕“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整合校内校外优势教育资源,持续健全完善文化育人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着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发展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红网
作者:刘亚琴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