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周湘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趋势与走向(三)

来源:红网 作者:周湘智 编辑:唐盈 2022-12-30 14:27:59
时刻新闻
—分享—

“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智库从事的是高层次政务服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影响党委政府决策,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准确把握趋势才能谋求战略主动。前瞻预测是智库服务决策的基本技能,也是智库自身持续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放眼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在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框架下,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聚焦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根本任务,分析面临的形势,看清潜在的走势,把握发展的大势。综合研判,未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将呈现六大趋势。

趋势五:愈加强调链接赋能——核心词是“融合”

开放是智库的重要特质与内生要求,开门办库、共建共享是智库发展壮大的重要经验。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固守走向流动,从单干走向协作,从分割走向融合,是未来智库破圈、扩圈、升圈、出圈的必由之路。

1、智政深度结合成为未来智库建设不可动摇的方针

智库与党委政府的关系类似于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智库提供的咨政产品要满足党委政府的需求,就必须主动贴近、走进。党委政府作为智库成果采购方,也需要给智库提出具体需求,为智库能够更好地服务创造必要条件。正如咨询公司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强烈感受到的那样,“我们的输出不再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而是渗透在客户的日常管理中,摆脱过去那种咨询只是一次指导”,未来的智库服务正由之前的政策前端服务,变成前中后端一体的全程伴随式服务,变成面向全决策链提供的知识服务。所有服务不再是一个整体概念,而是有具体情景甚至碎片化的解决方案,传统的甲方与乙方正在变成甲乙融通合作。正是看到了这种趋势与现实要求,中央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明确提出要“使智库研究全面融入决策、全面服务决策”。智政的深度结合需要“智库”变“行库”,着力提供贴身服务、敏捷服务、即时服务、小微服务、直接服务、综合服务、全案服务,前端注重储备研究,中端注重对策研究,末端注重跟踪研究。要求智库进一步增强与党政机关共建智库的行动自觉,构建“信息共享、问题共研、政策共制、效果共评”的智政互动模式。这种重要转变不是因为形势发生了变化,而是需求一直都在,只是智库之前响应不足,尚未达到应有的服务深度。

2、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未来智库建设不可逆转的方向

政策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智库研究必然具有多学科和多领域综合交叉的特征。学术研究可以是一管之见,但智库研究一定是综合型的,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领域思想方法和技术工具的综合运用,其不仅是一项专业化的研究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组织和综合集成工作。有些重大的、战略性研究必须要有理论解释、历史分析与实地验证,需要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医学等学科跨界协同,通过知识的融合创造,形成有效的专业支持,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当前,我国决策面临的情况之复杂、矛盾之综合、变化之突然、压力之巨大前所未有,有些重大研判甚至需要综合各学科专家对某一事物进行会诊,给出稳妥、可靠的意见。未来智库建设将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平台建设,大力建设前沿交叉学科智库,具备开展无边界研究能力,在具体政策课题的研究中,顺利完成高水平、综合性的知识集结。

3、人员多元组合成为未来智库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阵

“当前很多问题已不太可能在学术文献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因此,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与学者开展研究合作,具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与企业内部专家一起合力解决问题,加深彼此理解。”智库在现代复杂决策问题中的精准发力,要靠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的智库研究联合体来实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智库实体在实践中体悟到了“小核心大外围”柔性研究网络给提升成果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扩大对外影响带来的好处。未来,这种趋势仍将持续下去,并将不断得到深化。智库要顺势而为,深化与党政机关写手、专家型记者、同行机构、科学家、企业家、大数据公司、知识创业者、一线工作人员等合作,共同组团开展联合研究,定期进行头脑风暴,通过智慧众包、集体学习与多元混搭共享最强大脑,共同完成知识转移,在交流互鉴、互利双赢中实现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最大化利用,有效提高智库机构全体系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把智库建设成为开放性的社会综合体。

4、功能多元复合成为未来智库建设不可忽视的方略

“智库的现代功能可以表述为服务于政治制度的创建、公共政策议程的创设、现有公共政策的完善与合法化、政治与政策话语权的塑造、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并为之提供多元化、可操作且符合逻辑推演规律的理念、思想与策略。”中央明确的智库核心功能为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五个方面,但在实践中,智库其他8个方面的亚功能也在不断显现与强化:①孕才功能。智库能够培养大量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素养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持续向党政机关对口推荐与输出,也为离退休官员发挥余热提供旋转门基地;②代言功能。党政部门不便直推的政策可假借智库先期发声,缺乏把握的决策动议可借智库先行试探,不便向上级部门表达的意见、诉求可借智库间接表达;③平衡功能。智库通过对相关方不同的观点、意见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判断、列明利弊、提出建议,引导组织达成共识;④监督功能。智库通过公益表达、客观发声、公共写作等途径,发挥社会监督、公民监督的纠偏作用;⑤评估功能。智库通过独立第三方评估、发布指数报告、推出榜单排名、参与评审评测、进行成果鉴定等途径,起到评价评议作用;⑥认证功能。智库通过为基层部门、行业系统进行经验总结、模式提炼、案例推介,对党政部门相关事项实施外部专家确认;⑦平台功能。智库通过为政策辩论、同行交流提供专业场所,为政府招商引资、争资立项、引技引智牵线搭桥,为阶层交往提供对接平台,为传统学者开辟智库蓝海、实现经世价值提供重要舞台;⑧信息功能。智库通过深度调研、专业数据库等为决策提供独立信源,成为国情省情的重要探头与传感器。上述延伸功能将在未来智库建设中被赋予更多关注。要着力搭建多样性功能的实现载体,不断完善智库功能谱系,积极探索智库影响决策、影响社会的多元途径。

趋势六:国际空间不断拓展——核心词是“影响”

发挥公共外交独特作用是智库的基本功能与重要使命。当前,我国智库国际舆论引导传播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亟待提升。中央高度重视智库积极有效服务对外工作大局,越来越多的智库正加大国际化步伐。未来我国智库在外交智囊、伐谋国际、凝聚共识、国际治理等方面的作为将进一步凸显,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智库品牌、智库声音将加快形成。

1、从事国际交往的能力与能级有望显著增强

优秀的智库专家需要“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跨领域的实践经验、跨疆域的国际眼界”。随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不断深入,智库研究需要胸怀全球,从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角度观察问题。智库国际化不仅涉及国际问题研究类智库,也应涉及其他智库,是所有智库的共同任务。当前,我国大部分智库缺乏从事跨国交往的必要能力,走出去、请进来的能级还不高。未来,我国智库将在以下3个方向取得积极进展:①在国际视野树立上,将站上国际实践最前沿观察把握事物与动态变化,以全球视野客观观察,理性判断一国一域之事,由关注本土实践向积极开展国际比较、参与全球对话合作转变,注重加强与国外智库同行的方法接轨与理论对话,“睁开双眼看世界本来面貌,打开双耳听世界多元声音,张开双臂迎接机遇挑战”;②在国际问题研究上,将立足网络化社会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特征,聚焦重大国际事件、重大国际外交动向、外国政要和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评价等,重点就能源供应、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空天深海极地、海洋权益、贸易自由化、非传统安全、全球治理等国际重大问题开展研究,为党中央谋划国际战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参考;③在国际人才培养上,将有一大批熟悉国际语言、国际文化、国际规则、国际惯例,“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对话、有实力争取话语权的智库英才,有效阐释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开展全球性议题合作研究”,尤其是一批青年新生力量将在应对大国竞争、提高技术预见与战略推演能力中崭露头角、发挥重要作用。

2、对外主动发声的力度与效度必定走向纵深

过去七十多年,中国成功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现在已到了解决挨骂问题的关键阶段。智库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国际场合积极发声、有效发声,以此对话世界、影响世界,成为智库的一项突出任务。当前,我国智库仍存在“国内发声多,国外落地少;配套解读多,引领预判少;传统纸媒多,新兴领域少;老龄专家多,青年新秀少;宏大口号多,科学理性少”等短板,创造条件让更多智库学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共识。我国智库将有更多的专家参与到外交、外事、外宣事业中,广泛宣介习近平外交思想及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主张;将进一步增强战斗性,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善于、勇于针对各种歪曲、污蔑中国的不实论调,有理、有利、有节地澄清事实、申明主张、回击谬论;将主动发力、积极出击,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导议题,努力掌握涉中国议题的话语主动权,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在此过程中,一系列影响智库专家发挥作用的思想观念、制度瓶颈、机制障碍、配套保障有望得到切实解决。

3、参与全球治理的能量与音量将会不断提高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人类安全、财富、自由、信仰、公正等共同利益提供智慧型公共产品,积极争取与中国作为国际性大国相称的话语权,是中国智库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武汉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先后成为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亚非法协等国际组织观察员,其研究人员直接参与《民用航空网络安全迪拜宣言》起草及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制定工作,为广大智库树立了样板。但在整体上,我国智库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仍然很不够。中国国力的迅速强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要求中国智库必须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中来。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诸如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十余人担任多个国际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和国际重要期刊主编、执行主编的范例,我国智库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及全球治理研究和政策对话,提出中国倡议、中国方案,提升参与重大国际议题设置、国际规则制定、国际协商谈判的能力和水平。我国亦将出现更多的诸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过勇教授当选国际反腐败学院理事会副主席的案例,更多优秀智库人才将派遣到相关国际组织任职,维护中国的战略利益与长远利益。

4、对外合作交流的活动与活力呈现量质双升

持续深入开展智库间交往必将带来情感交流、智慧交集、资源交汇与能量交换。当前,我国智库对外合作交流呈蓬勃发展之势,未来这一趋势将朝着实效性、高频度、多样化方向迈进。配合国家领导人高端访问开展配套智库活动将成为常态,调研咨询、前期沟通、舆情分析、舆论营造等工作将不断优化,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重要国际会议契机,开展促进沟通、增信释疑、凝聚共识的工作将得到固化深化。智库对外服务的触角将不断延伸,智库赴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智力咨询、掌握一手材料的行动也将不断增多。智库与国外智库建立机制化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项目合作、学术研讨、人员往来的便利度将有所改善。依托外交、外宣、外联、商务、国防及央企、驻外媒体等,探索与建立派驻国际机构的任职和应聘机制、常驻国外智库与大学的长期交流机制、与常驻国外使领馆合作机制、政府官员与智库研究人员到国内外智库兼职机制等,有望获得实质性进展。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文献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本文系《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年第6期封面文章节选之三)

来源:红网

作者:周湘智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656/74/1218853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