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胡艺华:战疫时刻中国精神的音乐表达

来源:红网 作者:胡艺华 编辑:唐盈 2022-04-07 10:31:56
时刻新闻
—分享—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4月8日成为了一个载入史册、值得纪念的特殊日子。2020年4月8日,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历经管控整整76天的武汉正式解封,这一刻动人心弦、举世瞩目,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这场艰苦卓绝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成果。两年来,从长江南岸到黄河之滨,从北国雪城到湾区腹地,全国各地的局部疫情一直此起彼伏,从未消停过,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始终绷紧常态化疫情防控这根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好打赢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在这场与病毒反复较量的“持久战”中,我的耳边常常会响起一首歌,那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那熟悉的旋律在心中奔腾不息。为什么在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我首先会想到要再唱这首歌呢?为什么在80多年后的今天,再听这首歌仍然会热血沸腾呢?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音乐家和人民的心声产生强烈共鸣,冼星海用激情澎湃的旋律,把当时中国人民最关切的事、最强烈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唤醒了人们的家国情怀,坚定了人们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信念。时代在不断变化,战场在发生转换,但是《黄河大合唱》所蕴含的中国精神,犹如那面鲜艳的红旗,依然高高飘扬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充满催人奋进的力量。

大凡战事来临,总有音乐相伴。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尤其是在艰苦卓绝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中,音乐从未缺场,我们都是战士,我们当中很多人都勇敢地投身于抗疫歌曲的创作和传唱中,用音乐为武汉加油、为湖北鼓劲、为中国呐喊。上海音乐学院的李诗原教授在2020年2月24日的《文艺报》上发表了一篇很大气的评论文章,题目叫作《抗疫歌曲及其评价和阐释》,文章中有几句话给人深刻印象:“当下抗疫文艺应运而生,其中最动听、最感人、最暖心的还是歌曲”“坦率地说,让我最看好的歌曲还是那些来自武汉、没有雕琢痕迹的歌曲”“那些来自武汉的歌曲,尤其是一些朋友特意发给我的歌曲,至少带给我三个信息:他们是健康的,他们是坚强的,他们是乐观的”。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我们对这场同舟共济的战疫有更深切的感受,对抗疫歌曲及其蕴含的中国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战疫时刻中国精神的音乐表达有更深沉的自觉。

一、在战疫时刻体悟中国精神

关于中国精神,我们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铭记于心的,曾在思政课的教材里标注过,也在思政课的课堂里讨论过,更在思政课的考试中回答过。尤其让我们深受教育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作过精诚而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他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他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我们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展现出的中国精神成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力量之本、信心之源,凝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在理论学习和精神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身的经历,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在这场史诗般的战疫中,伟大的中国精神气贯长虹、熠熠生辉,让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候看到希望、看到力量、看到光明。我们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战疫时刻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1、中国精神是战士敢于冲锋陷阵的重要动力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疫情发生之初,党中央就把疫情防控定位为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事实证明,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研判,也是以人为本的英明决策。面对肆虐无情的病毒,看着每天跳动的数字,尤其是得知武汉封城的消息,作为普通人,要说一点也不担心、从来没有恐慌,那绝不是真心话。但是,难能可贵的是,14亿中国人民没有被来势汹汹的疫情吓倒,而是调整状态、燃起斗志、昂首挺胸,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毅然决然投入抗疫斗争,喊响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时代最强音。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从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开始,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迅速集结,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没有硝烟的战场,冲在“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最前线。“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片天”“没有人天生就是不惧生死、无畏艰难的英雄”,他们之所以敢于冲锋陷阵,我们之所以为他们感动,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因为在他们身上、在我们心头,在每一个奋起抗疫的中国人的血脉里,都流淌着一种精神,那就是中国精神。正是在中华大地孕育而成、历经五千年沧桑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激发了他们、你们、我们的家国情怀,点燃了他们、你们、我们的顽强斗志,坚定了他们、你们、我们的必胜信念。

2、中国精神是战疫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法宝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在湖北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积极参与配合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确实来之不易。”在时隔两年之后,再回望这段长达四个多月的战役时光,内心依然百感交集。我们历经了寒风呼啸的冬季,也错过了樱花浪漫的春天,但总归又走进了阳光灿烂的夏天,我们聆听过让人揪心的故事,也吐槽过闭门禁足的郁闷,但更多的是收获了精神的成长。武汉解封之后,有一位在英国留学的学生给我发来信息说:“我赶在英国疫情爆发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感觉祖国真好!只有经历过,才会真懂得。”这句话的确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共同心声:在这场战疫中,我们是坚强的幸运者,因为我们的身后有伟大的祖国!

走在浴火重生的城市里,闻着亲切熟悉的烟火气,我常常会记起一个场景:2020年1月28日,钟南山院士在镜头前,提到武汉时,他几度哽咽、眼含泪光地说:“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这句话浸透着一种悲壮色彩,也表达了一种大爱情怀,更彰显出一种坚定自信。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疫中,武汉为什么能够过关?中国凭什么能挺住呢?如果这是一道论述题,那么我觉得答案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中国精神,这是战疫取得重大成果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从武汉来说, 1998年的抗洪我们挺过来了,2008年的雪灾我们也挺过来了,这场战疫我们还是挺过来了,可以说中国精神早已在这片英雄的土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武汉时说:“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你们而感动、而赞叹!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2020年4月8日也就是武汉解封之日,埃及开罗大学政治教授纳菲阿说:“76天,武汉人民用牺牲和奉献、坚持和努力,构建疫情防控的强大防线,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以武汉人民为代表的14亿中国人民在战疫中所展现的中国精神,凝聚起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势不可当、不胜不休的磅礴力量,正因为有这种力量,我们无往而不胜。

3、中国精神是战后实现赶超发展的重要支撑

谈到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经常会在前面加一个形容词,叫“突如其来”,其来势之猛、传染之快、危害之大,完全出乎我们意料,而且异常狡猾,善于伪装潜伏、不按套路出牌,以至于医生称之为“流氓病毒”,从全球来看,新冠病毒有可能长期存在,与疫情的战斗将会是一场持久战。对于我们中国来说,2020年本应该是一个高光之年,我清楚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说:“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千秋万代的伟业,对于全人类也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客观地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面的挑战。

风雨之后见彩虹,昂首挺立再出发。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党始终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把更多的目光和精力投向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信心、鼓足干劲,奋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在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世界领先,不仅如期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而且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尤为难得的是在全球抗疫大考中交出了一份让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答卷”,彰显了“中国之治”的优势和伟力。恩格斯指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历史的进步,主要得益于人们从抗击灾难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智慧和力量,尤其是强大的精神力量。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的中国精神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浇铸而成,又在同舟共济的战疫中获得新的时代内涵,必将把14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振奋起来、凝聚起来,我们必将最终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也必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的壮丽篇章。

二、用抗疫歌曲弘扬中国精神

解读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音乐人生,不难发现,他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实际上就是毛泽东《论持久战》的音乐表达,毫不夸张地说,他用一部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把持久战的思想带到了长城内外、传遍了大江南北、唱到了人民心里,当年毛泽东一听完就连声说了三个“好”,后来有报纸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这给我们今天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历史启示:战疫呼唤音乐又催生音乐,音乐记录战疫又助力战疫。在战疫时刻,音乐工作者有自己特殊的使命和担当,那就是用音乐去温暖人心、振奋人心、凝聚人心、启迪人心。那么,这样的音乐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谁歌唱、歌唱谁?应该表达什么,用什么表达?传递什么,如何传递?对此,我认为,最根本、最关键的就是要把中国精神作为灵魂贯穿于抗疫歌曲的创作和表演中,用充满正能量的抗疫歌曲来弘扬中国精神。

1、为人民歌唱是用抗疫歌曲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导向

为什么人服务,是文艺的首要问题、也是根本问题、更是原则问题。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只有真正为人民歌唱的音乐作品,才能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才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

疫情防控在本质上是一场人民战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第一位的,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最根本的,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姿态是最重要的。弘扬中国精神、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说到底就是为了护佑人民、同时必须凝聚人民、最终还要依靠人民。这就要求我们在抗疫歌曲的创作和表演中,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用歌声去表达人民的心声,用旋律去温暖人民的心怀,用音乐去点亮人民的心灯。

武汉全面进入抗疫之后,我们的心情是很沉重的,尤其是除夕之夜,根本无心品尝美食、欣赏春晚,一想到包括亲人、师友、同事在内的近千万武汉人民,除了牵挂、问候、祝福之外,我们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尽管我们并不是武汉的土著,但是我们喝的是长江水、吃的是武昌鱼,我们的心早已融入武汉,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在疫情面前,在“隔离”期间,我们除了保重自己和家人,也许做不了太多,但是我们可以用音乐作为武器,和武汉人民一起去战疫,这是我们应有的情怀、责任、担当。当晚,我们“思政+音乐”团队通过网络连线相约,“隔空集结”,决定以那句最响亮的口号“天佑武汉”为题创作一首歌曲,为武汉人民鼓劲加油,连夜创作歌词、加班谱曲,大年初一首发歌词和乐谱,并邀请专业人员编曲配器制作伴奏,初三下午录制完毕并对外发布,期间只用了六十四个小时。现在再来听这首歌、看这个MV,无疑是显得比较简单、简陋,但是我始终觉得:为人民歌唱,情怀永远是第一位的。

2、向英雄致敬是用抗疫歌曲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主题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战疫时刻更加需要英雄情怀。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之所以为时代所呼唤、为人民所崇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为人民的安危而战斗,在平常时刻也许是默默奉献,但在关键时刻一定能挺身而出。每当我们站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面对那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就会更加深刻领悟人民英雄的本质内涵。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疫中,我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努力守护自己的家园。但是,就在万家团圆、亲人相聚的时刻,却有一群身着“橄榄绿”的人,闻令而动、紧急集结、千里奔赴,他们的名字叫“人民子弟兵”;也有一群穿“白大褂”的人,逆行出征、日夜奋战、救死扶伤,他们是白衣天使、白衣战士;还有一群衣服颜色不一的人,坚守岗位、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他们中有公安民警、疾控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等。正如祖海老师在新录的歌曲《为了谁》中所唱的那样:“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在这场战疫中,不管穿的是什么服装、站的是哪个位置,只要是为人民战斗过,为武汉拼过命,他们就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就是新时代的人民英雄!

英雄来自人民又护佑人民,人民养育英雄又崇尚英雄。为人民歌唱的逻辑里蕴含着一层涵义,那就是用歌声向英雄致敬,这理应成为用抗疫歌曲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主题。带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在音乐创作中把更多的镜头对准了战疫一线的各路英雄们,先后创作了《红旗飘扬的地方》《最美的模样》《为你守护这片天》《平凡的守望》等一系列歌曲。其中,让我们最为感动、感念、感怀的是,默默奉献在战疫一线的全国四百多万城乡社区工作者,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守护千家万户,用红色初心搭起“爱心桥梁”、传递人间温情,他们是平凡的英雄,尤其值得敬佩、值得讴歌。《平凡的守望》这首歌就是为他们创作的,我们的团队成员、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金钟奖”获得者、中国音乐学院声乐博士李思琦老师,用美通相融的技法、富有质感的女中音,深情表达了我们对社区工作者的诚挚谢意和崇高敬意。

3、与时代共振是用抗疫歌曲弘扬中国精神的内在动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可以说是时代最嘹亮的呼声和最深情的表达。80多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黄河大合唱》被誉为“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不仅在延安引起了轰动,在全国也产生了巨大反响,甚至唱到了海外,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颂歌。冼星海的成功,最重要一点的就是与时代共振、为时代发声,正如周恩来给他的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时代是音乐之母,生活是音乐之源。只有融入时代洪流、把握时代脉搏、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时代场景、发出时代呼声、彰显时代精神,才能唱出、唱好、唱响时代的最强音和主旋律。战疫时刻,尽管我们居于斗室之内、立于方寸之间,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窗外世界的关注和感悟。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只要动动手指、睁开眼睛,就能看到李兰娟院士和她四万多名战友们每天与死神搏斗后取下口罩后的深深印痕,就能听到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上通宵达旦的机械轰鸣声,就能感受到战疫一线高高飘扬的党旗和党旗下那些忙碌、坚定的身影,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现实图景,一部辉煌大气、震撼人心的现代交响乐。作为音乐工作者,我们应该为这样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场景、主力军唱响主旋律,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的呼唤,更是人民的呼唤。

在这次我们团队创作的十二首抗疫歌曲中,我自己最为看重、倾注感情最深、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首是《红旗飘扬的地方》。透过歌名就可以看出,这首歌是为战疫一线的党员干部创作的。那段时间每天打开手机浏览新闻,在众多的画面中,最打动我、最震撼我、最温暖我的就是那面高高飘扬的鲜艳党旗。和所有的同志一样,我也曾经在这面党旗下举起右手宣誓,它凝结着我们的初心、体现着我们的使命、指引着我们的方向。战疫时刻,红旗飘扬的地方,就能聆听一曲大爱无疆,就能传递一身温暖力量,必将绽放你的满地芬芳,必将铭刻你的百年荣光。对此,我和作曲家赛音教授有一个共识: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有责任用这首歌来表达我们对抗疫一线党员干部的崇高敬意,共同奏响同舟共济、抗击疫情的主旋律

4、为社会赋能是用抗疫歌曲弘扬中国精神的现实要求

在现代社会,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需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在亚历山大的焦虑中,人们为什么越来越需要音乐?音乐究竟有什么功能,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在这里,孔子是把音乐上升到了成人之道的高度。那么,放眼到社会的大视野来看,音乐不但具有娱乐功能,还有教育、认识、审美等多种功能,能够给人以心理舒缓、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正因为有音乐的赋能,我们的心灵才更为和谐,我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讲,为社会赋能应该是对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本质要求。

在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人们的内心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对病毒来袭的恐慌,也有对远方亲友的牵挂,还有对英雄事迹的感动,更有对抗疫胜利的期盼。在这个战疫的特殊时刻,如果再唱那种“都是你的错,月亮惹的祸”之类的歌曲,显然很不适合、也不管用。作为音乐工作者,我们拿什么去温暖人心、振奋人心、凝聚人心、启迪人心呢?我们需要用体现大众性、具有人情味、充满正能量的抗疫歌曲,去传递齐心协力、守望相助的深沉大爱,去传播健康生活、科学防疫的思想理念,去传唱舍家报国、忠诚担当的最美故事,去传承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国精神,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疫区的人民群众点亮希望和梦想,点燃信念和斗志,源源不断地注入同心抗疫的强大正能量。

2020年“五一”前夕,我们创作了一首歌曲《点亮校园》,这是我们抗疫主题系列歌曲的“收官之作”。这首歌以春暖花开、充满温情、静等重启的美丽校园为意象,以诗情画意、精诚精炼的歌词,深情悠扬、动人心弦的旋律,舒缓婉转、柔美质朴的曲调,通透纯净、大气典雅的歌喉,熟悉亲切、温馨暖心的画面,生动记录了武汉作为“教育之城”“大学之城”举全社会之力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学复课准备工作的繁忙景象,深情抒发了广大学子情系青春校园、静盼重返课堂、矢志发奋学习的共同心声,希望能够用音乐的力量去点亮青春校园、点燃心中梦想,为武汉复学复课鼓劲加油。

三、以艺术初心践行中国精神

2020年“五四”青年节,何冰老师的一段名叫《后浪》的演讲视频,刷爆了朋友圈,火遍了全中国,在这篇“献给新一代的演讲”中,有几句话令人很受震撼:“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因为你们,这世上的小说、音乐、电影所表现的青春,就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此时此刻,站在湘江之滨的美丽校园里,看着浩荡向前、奔腾不息的江水,我是用满眼的欣赏和满心的期许看着身边的青年学生,经此一疫,90后、00后已经成长了!在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洪流中,他们才是真正的后浪。后浪奔涌,势不可挡,未来可期,前程远大,筑就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艺高峰,这个历史的重任将由新时代的新青年来担当,这个伟大的愿景必将由新时代的新青年来实现。我完全相信他们的才华、智慧和毅力,如果说他们在奔涌的路上还需要我送上一句叮嘱的话,那么我最想说的就是:恪守艺术初心,践行中国精神,沿着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成才道路奋勇前行。

1、用中国精神来增强艺术成才的道路自觉

在艺术成才的道路上,我们常常感到纠结。到底是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人民而艺术?冼星海的音乐道路转向,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启示:只有为人民而艺术,成才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敞亮、越走越豪迈。战疫时刻广大艺术工作者以艺抗疫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思想认识:新时代艺术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以高度的自觉用中国精神涵养艺术初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铸牢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深深扎根中华大地,从人民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真心、用真情、用智慧,为人民发声、为人民抒怀、为人民歌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努力成为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民艺术家。

2、用中国精神来坚定艺术成才的道路自信

在艺术成才的道路上,我们也曾有过困惑,究竟是走向国际化还是坚持民族化?当年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学成归国,中西交融的教育背景为他的音乐成才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他一生当中所创作的经典代表作品、所取得的最高艺术成就,并不是在巴黎、上海、武汉,而是在革命圣地延安。可以这么说,是中国精神为冼星海引领了人生方向、照亮了成才道路、激活了创作热情。通过这场举国战疫,透过那些抗疫歌曲,我们能够进一步体悟到一个道理:要像树一样成长,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只有坚持以中国精神培根铸魂,以文化自信固本强基,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走好自己的成才成功之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高峰的大格局上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

3、用中国精神来实现艺术成才的道路自强

在艺术成才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破解难题:如何把握道与术、德与艺、通与专的关系。对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我们很多人可能只知道他是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其实他同时也是杰出的革命音乐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他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人生,堪称是践行中国精神的一个典范,为我们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战疫时刻,我们强烈地呼唤,有更多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喷涌而出,有更多冼星海式的艺术工作者走上舞台。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我们应该沿着冼星海开创的成才道路砥砺前行,坚持养德和修艺相统一,悟道和练术相统一,重情和循理相统一,修心与修身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敬业与乐群相统一,努力成为时代呼唤和人民期待的德艺双馨、知行合一、情理交融、内外兼修、全面发展、充满朝气的艺术人才。

北宋哲学大儒张载先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新时代的思政音乐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身力行之。

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项目)“革命歌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学理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为2021ZDBM06)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红网

作者:胡艺华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2/04/06/110939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