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府原参事、湖南省农科院研究员 张孝岳
相关新闻报道:省文史馆举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术研讨会
理论与文化的创新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我们应不负使命,在结合中推动新时代理论与文化创新发展。
一、两次飞跃在于结合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鸦片战争后面临“中国向何处去”的最大现实问题,中国仁人志士经过艰难探索,由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敏锐地把握到马克思主义对于变革现实的重要意义,选择传播马克思主义,由此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历史使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阶段性的全面把握, 在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主张“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农村包围城市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进行了全面分析,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我们党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历史的发展证明,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需要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并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和强起来夯实了思想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了我们党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是这个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解决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我国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智慧和理论武器。使我们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让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二、理论精髓源于结合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然而, 实事求是是一个中国古老的命题,最早出现在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中。书中称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唐代大学者颜师古注:“务得实事,要求真是也。”后来岳麓书院高悬起 “实事求是”的校训。《官场现形记》第七回:“老弟肚里实在博学,但上头的意思是要实事求是;你的文章固然很好,然而空话太多,上头看了恐怕未必中意。”可见实事求是原是指一种做学问的学风和方法。
马克思没有使用过“实事求是”这个词。是马克思取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合理内核,把实践引入认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奠定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
1941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对“实事求是”的内涵作了科学的界定:“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改造。
经过毛主席的科学解释,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在客观事物中把握客观实际,从客观实际中探求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从此,实事求是完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能动的科学的反映论。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从关于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等一般的哲学原理,进一步具体化为具有中国文化风格的共产党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使实事求是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三、创新发展亟待结合
伟大的时代呼唤着理论与文化的创新发展。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亟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把握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做好结合文章,推动新时代理论与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在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结合。理论是实践的系统总结,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有不断的实践,才有发展的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坚持真理、反复检验真理、创新发展真理。我们党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于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把握,增强了推动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根据发展变化,逐步形成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入新发展阶段,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中,对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和所彰显的时代精神、审美意识、艺术取向做出新的阐释、提炼、概括,从而推动新时代理论与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在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结合。辩证法的精髓就是要辩证地对待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将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把握了事物发展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就是把握了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在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邓小平同志把一切国家现代化的共性与社会主义中国的个性结合起来,摒弃“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陈见,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断,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这是把一切国家现代化的共性同社会主义中国的个性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正是这一结合,实现了历史性的理论突破,开通了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之路。在社会主义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具有非常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面对新发展阶段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从根本上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从中国和世界联系的互动中,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在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创造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富有契约精神、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不断创新发展现代的繁荣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文化。
(三)在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中结合。只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传承发展的理论和文化,才是科学的理论和优秀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行动指南,因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理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反映着民族的生命力与凝聚力。面对全球化冲击,面临世界百年末有之大变局,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核心是理论和文化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理论、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我们党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传承和创新发展着以“人民”为核心的根本思想。我们党始终传承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本思想 ,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突出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入新时代,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构建起以“人民”为核心的根本思想,需要我们围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守住“人民的心”,把人民最关切的时代性问题升华为提供精神指引的根本理念,创新与发展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思想文化体系。
来源:红网
作者:张孝岳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10/22/1031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