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哲学里的湖南丨摇晃的供需天平,找到“俯仰之间”的支点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廖浩宇 2020-04-30 23:47:32
时刻新闻
—分享—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漫画/唐盈

劳动的意义在何处?

不同的答案,指向不同的经济航向。就像20世纪,为了资本增殖而拼命产奶的奶工,他们选择的答案,最终指向了“将牛奶倾倒大海”的结局。

这是只顾供给、无视需求的劳动,是资本支配的劳动。

而今,当我们在田地里弯腰、在生产线上埋头、在屏幕前敲击,当我们产出粮食、钢铁,抑或是虚拟的字符,背后都蕴藏着同一个目的——生产人民需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我们不至于把牛奶倾倒进大海的根由,更是国家经济行稳致远的根本之道。

一、低头劳作,是为了抬头时,能满足生活的需求

何谓“满足对生活的需求”?

通俗地说,是你需要一杯牛奶,我生产一杯牛奶;而非你不需要牛奶,我却看牛奶赚钱,就拼命生产。

正如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构想的那样,我们的国家,从一开始,生产便是为了满足人民的使用价值。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高歌猛进,随着市场“无形的手”调节的滞后性,随着已存在需求的改变与新需求的产生,一些行业、一些地方,供给与需求不那么精准匹配了。

整天埋头在厂房生产线的李代水,也敏锐地感知到了供需结构的变化。

那时,他所在的湘西州泸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仅仅是个工业集中区,遍地的材料生产公司,为市场供应着大量的廉价铝粉。

廉价,是因为工艺陈旧、质量不高。当时的市场上粗制铝粉遍地,供大于求,整体产能已经过剩,然而7微米以下的高端细粉生产,却几乎一片空白。

一边是低价低质的无序竞争、企业倒闭;一边是市场需求的无力探及、大片空白,泸溪的工业区发展,似乎走进了死路。

可李代水不这么想,如果人们不需要我们的产品,那就改变供应,生产人们需要的产品。

▲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泸溪获得新生 漫画/唐盈

早已想到此处的泸溪县委、县政府,大刀阔斧地关停了一批生产量少、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集中力量大力发展铝系列精深加工、新金属材料等高新项目。

就像涅槃的凤凰迎接新生,做减法、去产能,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的泸溪,在创新中扩大了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高新铝粉迅速抢占市场,远销海外。甚至,还用“拳头产品”,制定了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

市场话语权,就这样在泸溪的转型升级、改革创新中,一步步拼出来了。

而今,港珠澳大桥的钢材里,有着这里生产的钒氮合金;三星电子、现代汽车用着李代水公司的特细球形铝粉……

泸溪人用自己低头劳动的辛勤成果,一次又一次,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跃级。

从生产端入手,把传统落后行业,转型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满足改变的需求侧,这样的蜕变,就是新时代以来,我们从实践升级为理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俯可供给,仰获所需”

当“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达到平衡,我们低头劳动,便可提供价值;抬头生活,便可获得所需。如此局面,即是美好生活的真谛。

而平衡的微妙之处,在于俯仰之间的支点,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深刻研判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从供给侧的源头入手,依据需求的变化,结构性地调节供给失衡的局面。

相比于“三驾马车”的需求侧调节,从生产端的调整,更着眼于需求的变化与长远的发展形势。

就像泸溪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既产出人民需要的高新铝粉,又享受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三个着力”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在湖湘的土地上与经济碰撞出耀目的花火。

从钢铁去产能,关停年产钢锭50万吨却背负高额负债的“僵尸企业”,到整治“散小乱”,小煤矿关停;从烟花爆竹作坊式企业被勒令停产,到洞庭湖区关掉制浆企业,全面退出造纸产能……湖南减去了人民不再需要的老旧重工业,还人民渴求的新型产业和绿水青山。

▲三一重工最聪明的车间——18号厂房  漫画/唐盈

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曾言,“对湖南来说,去产能要痛下决心,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因为,断腕短暂的疼痛背后,是令人瞩目的新生;去掉落后的产能,才能为新动能腾出更大的空间。

可以看到,而今的老工业基地清水塘、竹埠港、合江套、水口山,已经奏响二次跨越的“新乐章”。

“东方锰都”花垣,关停锰锌小矿,整合龙头企业,向精深加工要效益,绿染“锰都”;浏阳关停烟花小作坊,加大研发投入,新一代烟花更绿色、更艺术,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三一重工,站在智能制造的风口,打造出“世界上最聪明”的车间——“18号厂房”,这里没有密集的工人和遍地的油污,只有绿树高耸下机器人和少量作业员忙碌。

仅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年,湖南新增了高新技术企业1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增长14%,比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高了一倍。

而今,这样的调节正在继续:4月28日,14个市州及各县市区共829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湖南用数百个项目、数千亿投资,掀起了一场拼发展、拼增长的“百团大战”。

岳阳的中韩合资智能显示绑定生产线项目,将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显示配套产品生产基地。湘南湘西高新软件园项目,旨在搭建工业互联网等七大平台,腾讯云、华为鲲鹏生态圈等30余家项目已计划入驻。邵阳的东盟科技产业园,对接产业转移,发挥外贸优势,可解决6000人以上就业……

从绿水青山的回归,到高新科技改变的生活,这些在三湘大地上一步一个脚印的改革,促进了新旧动能的转换,促进了高质量发展,也促成了人们“低头创造价值,抬头享受生活”的和谐局面。

三、供需的天平之上,压着“人民”的砝码

这些供给侧改革的生动实践,如何关联到你我的生活?

就像每天上网的你,已经习惯无线的陪伴,但你可能不会注意到,路由器中那个小小的散热片所使用的碳化硅铝基复合材料,很大一部分来自泸溪的产业园区,而这项技术,属全球首创。

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之一。

己亥岁末,一场疫情的肆虐,让无数城市按下了“暂停键”,可很多湖南人的生活,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从火热的社区团购、生鲜电商,到“云办公”“云学习”“网上看诊”,人们的生活需求被蓬勃的互联网产业一一满足。

这背后,是湖南早在2014年便开始布局的互联网产业。从预见需求,到生产供给,一场疫情,再次验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

▲改革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 漫画/唐盈

落之于湖南,这样的改革,正是瞄准了三湘人民的使用价值,持续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去产能”培育新的技术与经济增长点,“去库存”促进人口城镇化、构建便捷生活,“去杠杆”降低企业杠杆率、支持企业市场化,到“补短板”解决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去一补”的湖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在供需的天平之上,压着“人民”的砝码。

五一将至,劳动如歌。在这个节点,我们重提供需之中劳动的意义,既是感恩俯下身创造价值的你,也是感谢仰起身便可享受生活的时代。

因为,每一个参与劳动的我们,都是这一改革的践行者,也是这一改革的受益者。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廖浩宇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04/30/716452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