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代向前,历史空留,穿行其间的精神却亘古而恒定。打捞散落的故事,学习不变的精神,我们特别推出“学习故事”专栏,以理论学习为出发点,以故事为载体,带您重温近百年间,我们党永恒的初心。
近百年前,一艘红船荡开的初心,在黑夜中萌芽。
自此,荒夷的苍老土地上,开始长出一茬茬新生的革命力量。他们在破碎的山河里种下初心,又接力用信仰与热血浇灌出参天的建设浪潮。
百年弹指间,耄耋大国飘零不再。那些共产党人们播撒的初心,也在风雨中日渐茁壮,让而今的中国,草木葱茏,生机四溢。
一、红土地上的初心绿荫
其中一团葱茏,具化为17棵80多年的青松,兀自生长在瑞金的华屋村。
它们的故事,始于1934年的一个雨夜。
那一夜,9岁的华丕恢在滂沱的大雨里,望着父亲一步一步走出房门,走进雨幕,直至变成黑点,消失在地平线上。他的步子坚定,没有一丝迟疑。
即便,自己声嘶力竭地一次次呼唤父亲,也不曾见到父亲顿一顿脚步,回头再看一眼故土。
于是,那个雨夜戴着斗笠的背影,成了华丕恢对父亲最后的记忆。
与父亲一起离开的,还有16个小伙子,他们中最年轻的,只有15岁。
那一年,华从祁刚刚出生。
襁褓中的他并不懂自己失去了什么,更不知9岁的华丕恢,为什么总去华屋的后山一日日干坐着。
直到咿呀学语,蹒跚走路,他才从母亲的口中知道,自己的父亲像华丕恢的父亲一样,离开了母亲和家,走向了远方的炮火与革命。
而后山上的17棵松树,正是他们的父亲和同行的伙伴们,在离开前种下的。听邻居们说,种树的那天,他们17人高呼,“青松常在,革命必胜!”
那以后,他也常跑去后山。摸摸树干,学着华丕恢清理野草,猜想种下青松时的父亲,是什么样子。
他只能猜想,因为他们未曾谋面。父亲离开一个月,他才出生。血脉至亲,从此山高路远。
但他小小的脑袋里坚信,树就是人,树还在,父亲就一定会回来。
革命胜利了,华从祁也和青松一起长大了,父亲却依旧杳无音信。
华屋的乡亲们多方打听,才知道这些亲人都先后牺牲在长征途中。他们或许牺牲在了湘江、或许躺卧在了雪山、或许长眠在了草地……
只留青松,稳然安坐。
已然长大的华从祁终于明白,他们离别时的决绝,是为了什么——他们播种,却不问收获,他们在无尽的黑暗中高举火把,只为在日出东方的前夕,照亮更多人前行的方向。
华从祁老人与“信念树”
亲人们为国捐躯,他们的精神却化作17棵青松,永远留在了华屋。
十多年来,15位华屋的民兵组成志愿队,担负着松树养护、森林防火和巡逻警戒任务。每年植树节,村民和附近的学生们都要上山植树。而今,17棵信念树旁,已成郁郁葱葱的山林。
这个昔日播撒初心的地方,也在共产党人的初心照拂下,土坯房换新屋,水泥路映衬青山绿树,生态旅游正盛,好日子节节攀升。
红土地上,初心长成参天的绿荫,庇护着昔日只有43户的华屋,扩展至119户,人丁兴旺,家户殷实。
已成老人的华从祁正在二儿子的大棚里照看过秤的蔬菜,三年前,二儿子刚刚领到“脱贫光荣证”,他笑着说,“共产党好,共产党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些为华屋带来改变的共产党员,同样也受到了17棵青松的初心感召。
二、“不毛之地”的实干绿荫
另一团葱茏,在70年前,同新中国一起,坚毅生长。
那是1949年一个风沙漫天的日子。
中共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在一个偏僻的山沟里,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那时,他几乎已经走遍右玉的沟梁河汊,徒步近4个月。扎根还是搬离,在徒步考察的日子里,一直在心中犹疑。
庄稼没收成,风沙能埋人,恶劣的生态环境,让右玉的处境异常艰难。
现在,这个山沟里的“小老杨”,给了他坚定的信念。因为,山沟旁的农民告诉他,山沟里有了树,庄稼就能有收成。
回到县里,张荣怀在简陋的办公室写下一行字:“人要在右玉生存,树就得在右玉扎根。”
“共产党人要么不说,说了就要做到。”带着全县干部,张荣怀冒着风沙来到苍头河畔,挖坑、种树、填土。
10棵树屹立在右玉的土地上。接着,又是10棵。
自此,一场植树的接力,在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拉开了序幕。
每个机关单位的办公室门后,都悄悄出现一把铁锹。铁锹背后,是铮铮誓言,也是底气和实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右玉县植树造林场景。
80年代末,山西很多兄弟县市大干快上,搞起了煤炭开发,右玉人仍在植树。第十二任县委书记袁浩基坚守,“绿色不进,风沙就进。耽误植树就是罪人!”
那时,一家日本企业在当地建了一家压板厂,右玉有了历史上第一家合资企业。但这个企业的发展却要以木材为代价,全年收的原料仅够它“吃”半个月。为了防止乱砍滥伐,县里痛下决心,关了压板厂。一心扑在植树上。
树越来越多,右玉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可财政收入的排名却越来越后,县里的干部去省、市开会,都得靠后坐。
2001年开始担任县长的赵向东同样有压力,“全县财政收入才1500万元,坐在后排不难受是假的。”
可风沙不停,植树不歇,为了右玉人更好的生活,右玉的植树初心不能改变。
70年日新月异。右玉的林木绿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到0.3%,提高到了现在的55%,将近2000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在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下,成了田园诗画的奇迹。
而右玉人,也在一代又一代的实干中,走向由绿到富的美好生活。
苍头河畔,70年前第一棵种下的小老杨,而今已有二十多米,它的身后郁郁葱葱,写满执政为民的初心情怀,写满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
三、辽阔版图上的担当绿荫
从17棵“信念树”上的初心,到第一棵“小老杨”上的实干,路途虽殊,其致一也。
17名红军战士的远走背后,是种下的初心,是家国故土上的人民苦苦追寻的安定生活;右玉的第一任书记徒步4个月的背后,是初心长成的实干,是全县人民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
拨开这70年来长满的层层葱郁,飘荡而出的是两个字:人民。
这两处辽阔版图上的绿荫,是共产党人的缩影——我们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是一个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是一个为了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而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党。
为了人民,就是我们的担当。
而今,正在内蒙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来到北方的生态屏障——马鞍山林场。
他爬坡穿林,在骄阳似火的伏天里走在崎岖的小道上。因为这条小道通往的腹地,事关着华北、东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而他,就是这绿水青山的守护人。
生态文明,人民幸福。
这是他的初心与使命,也是每一位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文/雁丘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