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代向前,历史空留,穿行其间的精神却亘古而恒定。打捞散落的故事,学习不变的精神,我们特别推出“学习故事”专栏,以理论学习为出发点,以故事为载体,带您重温近百年间,我们党永恒的初心。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今日中国之图景,从辛亥革命发端,到新时代梦圆。其间是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身影,是信仰与初心填出的革命史诗。
历史不易细翻,或许,我们可以从两支“外国八路”留下的钢笔,窥见其中的一角。
放下笔、拿起枪,为中国而战的欧洲人,他是第一个
秋迪拿到希伯的遗物时,中共的上海地下党们都担心,她会经受不住失去丈夫的打击。
但秋迪只是望着遗物中的钢笔和打字机出神。
她仍记得,上一次见到丈夫时,他是怎样满怀着激情,用这支笔记录下鲁南抗战的一个个瞬间的。
那是1941年9月,希伯已在临沂安顿下来。尽管日本帝国主义宣布“占领”了山东,但他却写信告诉太太,自己这个反法西斯的新闻记者,在那里有了“生平最好的旅行”。
“这里到处是‘皇军’的破盔烂甲和破碎的‘太阳旗’,武装的抗日战士和人民为我凑齐了桌椅、茶壶等生活用品。”
秋迪知道,丈夫习惯于一杯咖啡、一张唱片的慢节奏,但紧凑的军队生活却丝毫没有磨灭他的热情。
儿童团员叫他“老希大爷”,大人给他煮面条吃。他白天采访,夜里写稿,那支一直跟随着他的钢笔,同他一起见证了中共革命的紧张与战争中的温情。
这里没有他喜欢的诗歌,却有他最认同的理想与主义。并肩战斗里,他见识到共产党人对抗战坚韧不拔的精神,见识到了苏北军民的团结与信念。
于是,当秋迪应邀来山东看他时,见到的是一个几乎已经“同化”的“八路”形象:希伯换上了鲁南特有的铲鞋,穿上了八路军的灰棉布军服,走在乡村与八路军驻地的土路上。
她眼见希伯熟练地参与夜袭战斗,在“反扫荡”的间隙里和战士们聊成一片。秋迪觉得,他是记者希伯,更是战士希伯。
1939年,希伯(左一)与新四军的合影
回到上海后,秋迪不能及时地了解希伯在战区的情况。但没多久,她便在《战士报》头版看见了希伯的稿件。
“这是一场无声的战斗,我们一枪未放,就突破了敌人三道防线!畑俊六总司令官这时候一定正在大发雷霆,训斥他那些不争气的饭桶将军们,八路军主力一夜之间哪里去了呢?那些日本的将军们,重重包围的,数万支枪炮所指的,却原来是一堆堆黑色的岩石!这些饭桶将军们,今天吃饭的时候,每人都应当给他们吃一道美味的菜——大鸭蛋!”
秋迪仿佛能看见希伯写下这篇稿件的样子,他一定兴奋极了,大概队伍刚刚钻过敌人的“铁壁”,休息待命的时候,便拿出他的打字机,嗒嗒嗒地打下这些文字。
这些文字鼓舞着抗战的军民,也鼓舞着等待的秋迪。
却不成想,她等来的是一直陪伴希伯的钢笔和打字机。
没有人知道希伯牺牲时是怎样的英勇,1941年11月29日的晚上,希伯所在的八路军连队被敌军的一个旅围困在临沂的大青山。即便战士们以大无畏的精神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但终究敌我力量悬殊太大。
雪花无声覆盖在沂蒙山上,希伯和他的翻译、指战员们静静倒在血泊里,他们的手仍保持着射击的姿势。
敌人涌上来的那一刻、中枪倒下的那一刻,希伯眼中看到的,一定是等待的秋迪,是等待了多时的中国人民光复自己的土地……
放下枪、拿起笔,为赎罪而战的日本人,他的身后是一个同盟
每每拿起这支钢笔,马捷老人的耳边都会响起那首歌。
“夜色寒冷,战争可憎。回去吧停止战争,回到妻子父母温暖的家庭……”这是反战同盟中的日本人用日本歌曲《旅笠道中》改编的反战歌曲。
田中也是同盟中的一员,他常常哼起这首歌。
马捷曾劝他,如果想家就回去吧,共产党可以用交换战俘的方式把你送回去。
田中却只是摇摇头,他要跟着八路军。这片土地上还有太多觉醒的、未曾觉醒的日本人,他有义务留下来。
但起初,刚刚被俘的田中并不是这个模样。
他也曾坚信,共产党抓住了日本人就会杀头。但眼见敌工部的生活甚至好过日本军队,每人五元的津贴,比八路军的连长还高,大米、白面优先供应他们,甚至还有肉,田中也对自己的认识疑惑了。
在敌工部,他们享受到了不曾有过的关心,接触到了从未听过的主义,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让他们对日军行为有了不同的认识。
八路军野战医院里,新居房雄说,“现在的我,是一个突变的新生”。
田中也有同样的感受。毛主席和共产党了解、顺导着他们的自尊心,部队里宽待俘虏的方法,让他们更加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事实。
共产党抗战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却以普通民众的生命为代价。
田中决定做些事情。
在华日人反战同盟
他听说参加了新四军豫鄂挺进队的坂谷写下《我为什么参加新四军》,散发到日军据点,便也学着拿起随身的钢笔,写下自己在敌工部的感受。
再后来,他开始用日文抄写反战宣传材料,从时政新闻,到诗歌、小说、日本俚歌,甚至还有日本国内寄来的家书,告诉在中国战场的同胞们,他们的家人在日本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
这支钢笔写下的材料越多,他在日军中的“名气”越大。终于,在一次作战中,田中被日军俘获,并处以极刑。
得知消息的马捷整理田中遗物时,发现了这支钢笔,和一封写给他的信。
“马部长,您洗刷了我肮脏的灵魂,让我认清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我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饱受战争蹂躏的中国人民做点事,以救赎我犯下的滔天罪行。”
或许田中不曾想到,曾为了信仰而踏上的土地,最终改变了他的信仰;而他所卖命的军队,却结束了他的生命。
伟大的抗战精神,永恒的命运共同体
和平与发展,已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然而抗战精神依然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继续奋进。
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这两支钢笔或许可以回答一二:接触了抗战精神的希伯,用钢笔写出一篇篇革命报道,直至献出生命;重新认识了抗战的田中,用钢笔写下了一张张反战宣传材料,直至被捕牺牲。
他们共同的选择背后,是共产主义的魅力,是共产党人不变的精神。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时代航线上,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那历久弥新的精神,却依然吸引着共产党人,吸引着全球爱好和平的人们。
今日之中国,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继续稳步前行。
我们,在不灭的抗战精神里,在熠熠生辉的和平秉承中,执着坚持尊重、公平,用希望之笔,重墨抒写“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雁丘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