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六中: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性 始终坚持以文育人的价值导向

来源:红网 作者:李六中 编辑:田德政 2019-05-08 20:46:14
时刻新闻
—分享—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人的正确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政治现象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性质,多年来,学术界从“实践性”、“政治性”、“社会性”、“阶段性”、“科学性”等角度作过丰富且极具价值的探讨。然而,在众多的探讨中,我们恰恰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性质,即“文化性”。列宁曾特别强调:“应当不断宣传这样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提高文化水平。”这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临时性要求,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本性与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发挥优秀文化的独特优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砺人,最终建立广大干部职工高度认同价值观,夯实做强做优做大的共同思想基础。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基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源于文化,它与文化同质相生,并以文化形态为载体,具有文化的内涵和特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从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基本载体,以个体由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政治人、文化人的发展为基本取向,是“文化化人”现象的特殊表现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先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的豪迈情怀中便包含着对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感悟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文化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政治现象,它以政治取向来汲取文化资源,以政治需要来规导育人规格,以文化教化来实现政治目的。

一、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和支撑。

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文化育人的过程。一方面,社会成员以自己的生产活动和精神思想活动创造出一个“人化”世界;而又在另一方面,这个创造出的人化世界又以其特征及个性影响、促进社会成员的发展。总之,受教育的个体在环境中既接受思想教育又影响环境,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双方最终都演变成有价值的事物,这其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所在。

文化“指人们按照一定尺度去改变环境,发展自己。这样的活动及其成果就是文化”。它内蕴“人化”和“化人”:一方面,人类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把自己的愿望、需要、目的对象化,创造出一个人化世界;同时,这个人化的世界又作为既在的外部环境作用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将人类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成果转化为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引导个体能够驾驭外部世界,对个体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推动作用的过程。”而思想观念、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等是文化大概念中的小概念,与之具有共性,从运行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要求、规范准则内化为个人的内在意识,实质就是推进个体按社会要求“人化”,是以“文”化人的文化活动。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对象就是我们广大的社会成员,其中,文化是产生重要影响的根本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就是当代社会主流思想面对人们思想品德水平时,所产生的矛盾运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个体都受一定的文化环境影响,且其思想、感情、意识等都发生了系列变化。比如,当个体受到文化冲击时,其价值取向、人生态度、思维模式都在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各方面都渗透着文化元素。无论是教育方还是受教育方,必定会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感染。时代与社会都在以一定的脚步发展,自然而然,人类的教育目标也在发生变动,而教育内容实际上属于观念上的文化,文化又是教育的重要载体。整体上说,思想教育就是以先进的文化去教育人们,人们受到思想教育,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隔阂就会逐渐消失或分解,从而受到文化教育的人就会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符合时代潮流及发展方向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文献中“德者,政之始也”(《孔子家语・入官》),“德,国家之基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教者,政之本也”(《春秋繁露》)等之论,揭示了文化的政治功能,中国古代思想家“自明诚”、“自诚明”、“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等丰富思想,所深刻说明的,无疑也是德、智之间的这种内在交融性与共生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兼具政治性与文化性,要求我们既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也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看到其政治价值实现与文化价值实现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教育成效的思维方式与实践形式,但并未也不可能改变人的素质整体性提升的规律与教育活动的整体性存在方式。智能无法仅通过智育而得以理想开发与提升,德性同样无法仅通过德育而得以理想开发与提升。

二、文化,作为外在的“文化场”,直接影响思政教育价值的实现。

文化性,是思政治育内在的基本属性。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它以培养具有特定政治素养的“社会人”、“政治人”为基本取向,是特殊的“文化化人”。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等都深受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化的印记: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大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目标的设定是根据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并且与时俱进于社会文明的发展;最为显著的是教育内容,是直接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阐释、宣解和传播,本身即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施教主体以人类当下最先进的文化教育、影响客体,引导客体在政治观念、规范准则方面认同、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导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

文化当中的思想政治性因素是思政教育的直接来源。思政教育可充分运用文化内涵的思想政治资源“化人”于无形。事实上,作为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的思政教育资源,文化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就已成为统治者的教化工具――统治者有意识地将道德教化、德性培养内蕴于文化教育、文化现象,运用文化达到教化的目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对儒家的支持: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以文化修养著称的儒家事实上成为统治者教化人们服从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显性文化背后的隐性思政教育素材挖掘出来,通过文化的传播进行思想政治的宣传和教育,在文化中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润物无声地达到教化目标。

三、挖掘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要从文化的角度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对政治性的坚守并不意味着是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方式,饱含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等等思政教育人性化的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必须认识到,现当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结构体系的调整,物质利益的多元化引致思想认识、文化观念上的多元,信念混乱、价值冲突、道德滑坡等乱象等影响,传统的“思想主导型”、“政治主导型”的思政模式已难以有效发挥育人作用,理应谋求突破,要长袖善舞运用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借力于文化路径,在文化建设中挖掘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于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坚持以文化育人的方法。

文化生动、形象且具体,为了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从文化教育的层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文化育人的过程。无论是哪个时期的社会,培养出具有统治阶级利益政治共识的这一目标都不会变化,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在曾经相对闭塞、人们思想更为单纯的社会,一般采用说教式的教育模式,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利益冲突更为明显,人们渐渐开始追求以民主、开放的模式。但是,这并不是说一味的完全否定以前的教育方法,而是以更加生动、形象方式实现知识的传输。

2.采用新兴的文化载体。

文化的涵盖面甚广,它无形之中就渗透到社会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作为运输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要懂得实时更新,要懂得采用新兴科技的文化载体来实现文化化人的目标。例如:数字媒介、网络、智能电器等科技工具,以及当下年轻人热用的微博、微信平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才能更加完美的诠释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只有内容,而形式过于单调,或者只有形式,而内容空泛无趣,都不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反而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此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逐渐渗入到文化建设中,让文化载体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科技的功能,才能以更全面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

3.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人类活动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是如此。其中,文化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现代社会,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更为直接、生动,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显得更为重要。为了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全社会应当提倡弘扬优秀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文化,此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效果就更为突出。遵从文化教育的规律,发挥其内具的文化性的教化作用,在施教中注重对文化资源的有机运用和拓展以充实、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蕴,发挥文化的辐射性、“柔性”和渗透性,以优化“输”的进程,达到文化化人的目的,来实现凝聚人心、提升认同的“硬”的政治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文/新宁县人民医院 李六中

来源:红网

作者:李六中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05/08/550232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