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芝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

来源:红网 作者:王芝华 编辑:司马清 2018-08-02 12:39:43
时刻新闻
—分享—

  相关内容:《党内政治文化怎么看怎么办》内容简介与主创人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中华文明,已延续发展五千年,它对形成和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党内政治文化绝不是一座文化上的“飞来峰”,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逐步磨砺的过程中形成,它有着自身的历史脉络和渊源。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根。当前,要坚定“四个自信”,就应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巨大作用,用它涵养和培育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从革命、建设到改革,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优良传统,没有放弃自己的宝贵精神财富,没有割裂自己的宝贵精神命脉。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始终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这是我们党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胜利的不二法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注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牢固积淀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支撑,成为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党和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1.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今天,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虽然改革开放40年,我们取得了西方国家数百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但我们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迫在眉睫。实践证明,破解发展困局也要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一直是强大的精神动力,一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因此,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个人而言,学习和掌握其中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不可少。对社会治理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经典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有机结合,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与人为善、讲信修睦,对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建设,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我们必须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2.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许多有助于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例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的思想,等等,这些宝贵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修养水平提供历史经验。尤其是在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民生领域的短板问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等突出难题要有效破解,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应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新的含义,使之造福人类。

  愚公移山精神

  毛泽东同志最早在1938年就开始不断地讲愚公移山。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他很担心单凭一时热情加入抗战队伍的人,没有持久抗战的心理准备,经受不了长期艰苦和挫折的考验。召开党的七大时,他又强调愚公移山,显然是着眼于为党的历史任务永远奋斗的精神准备和作风建设。提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组愚公精神的核心内容,也为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注入了以坚持持久奋斗为主题词的精神新元素。毛泽东同志阐发愚公精神,不是抽象地讲要坚定信念和信心,而是揭示“愚公们”的信念和信心,来自充分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

  这则寓言的本意,是告诉人们,无论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办到。它同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有着相似的悲壮和崇高,在目标与奋斗、现实与未来、愚昧与智慧、一人与众人等问题上,给后人留下不乏哲学意味的启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明确了“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其前景之光明,挑战之艰巨,均前所未有。为之奋斗,依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依然要珍惜奋斗历史,咬定奋斗目标,正视奋斗困难,坚信奋斗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讲话中提倡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他在讲话中谈到的踏石留印、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善作善成,等等,实际上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呼吁发扬光大愚公移山精神。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和使命,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愚公移山精神是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涵养。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华传统文化以道德教化而闻名于世。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持续前进就必须拥有共同稳定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必然会导致整个国家和民族一盘散沙。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必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 “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难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他列举了“民惟邦本”“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济困”等思想理念,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4.和平外交战略思想的文化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自信自觉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始终追求和平、和睦、和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成为今天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将“亲、诚、惠、容”,作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的“四字箴言”。他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实现各国各地区的互利共赢,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本文摘选自《党内政治文化怎么看怎么办》第二章)

  初稿作者:王芝华,男,汉族,1976年6月生,湖南邵东人。法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社会学专业博士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执政党执政安全及政治社会学。湖南省党建学会常务理事、党建智库专家。先后在《求索》《社会科学家》《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岭南学刊》《湖湘论坛》等CSSCI及中文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余篇。公开出版个人专著两部:《执政安全与宗教》,参编《大学生成人成才论纲》、“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农村基层党建历程》《资政镜鉴:<朱镕基讲话实录>研究》《廉洁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十余部著作。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省部级各类课题十余项;参与完成国家哲学社科规划课题、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及省教育厅课题多项。获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

来源:红网

作者:王芝华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8/02/469634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