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以“三心”绘规划蓝图 助发展巨轮破浪前行

来源:红网 作者:陈思慧 编辑:刘经纶 2025-06-25 22:26:20
时刻新闻
—分享—

□陈思慧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章深刻阐释了中长期规划作为治国理政重要方式的战略意义,为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南。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广大党员干部需深刻领会文章要义,坚持守“初心”问需于民、持“匠心”深耕调研、立“决心”创新发展,推动规划之舟乘风破浪,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

守“初心”问需于民,让规划锚定“民生坐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回望过去,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解决百姓温饱,到如今“十四五”规划聚焦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每一份规划的落笔都饱含着对人民呼声的回应。田间地头,党员干部蹲坐田埂,握着老农的手,记下良种推广、农机补贴的增收建议;街头巷尾,干部入户走访,倾听居民对社区医疗、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工厂车间,党员干部与工人围在流水线旁,探讨工艺革新、安全保障与福利提升。从乡村到城市,从生产到民生,这些源于基层的真实声音,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绘制发展蓝图最鲜活的依据。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需于民”,以躬身倾听的姿态,捕捉群众的心声与期盼,将”民之所愿”转化为“政之所向”,以真心倾听民意,用真情回应关切,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化作规划蓝图上的精准坐标,勾勒出人民群众心中的幸福图景,让规划编制充满民生温度。

持“匠心”深耕调研,让规划扎根“实践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回望历史,毛泽东同志深入湖南五县开展农民运动考察,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革命道路指明方向;邓小平同志走遍大江南北进行调研,通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中国经济腾飞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沿海渔村到内陆山区,以一次次深入基层的调研,擘画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宏伟蓝图。一次次实践深刻印证,调查研究始终是我们党制定科学决策、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新时期党员干部更应以“深、实、细、准、效”为标尺,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要走出机关大楼,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社区街巷,在走访调研中摸清实际情况,在察实情、出实招中摸清发展肌理。要聚焦产业转型、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以“身入心至”的态度深挖发展堵点痛点,确保规划与群众期盼、发展实际同频。要善用大数据比对等科学方法,从群众“小诉求”洞察“大民生”,找准规划“突破口”。让中长期规划在扎实的调研成果中,转化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劲动能。

立“决心”创新发展,让规划扬起“破浪风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构建起中国自主可控的“太空灯塔”;到C919大飞机实现国产大飞机“零的突破”,翱翔蓝天彰显中国制造实力;再到量子通信技术领跑全球,筑牢信息安全的“量子盾牌”。这些闪耀的创新成果,无不彰显着我国在关键领域突破的决心与魄力。站在“十五五”规划编制的新起点,面对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汹涌浪潮,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关键坐标。从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挑灯夜战,到产业园区培育未来产业的躬身实践,党员干部当勇立潮头,以“敢啃硬骨头”的魄力向关键核心技术宣战,用“敢蹚无人区”的胆识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聚焦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幼苗成栋梁”、未来产业“沃土育新芽”,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实体经济为底盘,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航程中,奋力划动改革创新的船桨,让发展巨轮冲破惊涛骇浪,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来源:红网

作者:陈思慧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nograb/646940/69/150756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