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先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孔颖达《易正义》释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文化连缀成词,则属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近现代意义的“文化”,来自拉丁文Culture(拜神、耕作等)的意译。
1871年,“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在结构上,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精神文化是最深层、最内在、最核心的文化。政治文化是社会的政治象征、政治过程、政治制度、政治活动、政治思想等在人们精神领域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于政治问题的认识、态度和价值取向,主要由政治物质文化、政治制度文化和政治精神文化等构成。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信仰、思想、理念和精神的深刻反映,是党性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障。
1.党内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集中体现党性,与政治生态、政治生活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进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党内政治文化。我们党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自己的政治灵魂,作为精神上的“钙”。体现在政治文化上,自然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勇于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就是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旗帜和指南。
党内政治文化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党性思想是党性自觉的集中表现。党性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对自身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以此区别于其他政党。树立正确的党性思想是开展党性建设的理论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性建设的实践开展和理论创新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尤其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反腐败斗争等实践过程中,研究党性思想,实现党性自觉对于转变党的作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党性的核心、党性的根本、党性的表现方式等重要理论问题的深刻概括和阐述,更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现实针对性。其一,党性的核心是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其二,党性的根本是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心胸开阔、志存高远,始终心系党、心系人民、心系国家,自觉坚持党性原则;其三,党性修养必然表现为党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这表明党的作风是党性修养的外在表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思想是对党性建设实践的最新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党性思想的重大发展。
良好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关键。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切实把握党内政治文化的精髓,不断增强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自信和自觉。党内政治文化是我们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生机活力要以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为支撑。无论从党的整体来看,还是从党员和领导干部个体来看,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构建党内良好政治生态意义重大。
2.党内政治文化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和底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大发展为条件。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个伟大民族,是因为她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它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中国共产党产生于中华民族,来自于中国人民,党内政治文化也是建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等思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都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滋养。
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文化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文化包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各种革命精神,比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文化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展示着我党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深刻揭示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深刻蕴含着党团结凝聚、纯洁先进、成功发展的秘诀。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之“魂”。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用革命文化塑魂铸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中,就会更有底气、更加自信。
延安精神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教育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延安精神,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延安时期那么一种忘我精神、那么一股昂扬斗志、那么一种科学精神,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考察时强调,要继续挖掘延安精神这个宝藏,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和发展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党内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中的文化反映。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离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起,就开始形成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党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主体,这个主体内容极其丰富,形式极其生动,我们需要进行认真地提炼、总结、概括和发展。
3.党内政治文化是政治物质文化、政治制度文化、政治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党内政治物质文化是维系党内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它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我们党的政治象征,如:党旗党徽、革命旧址、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纪念馆,等等。党内政治物质文化遗产为我们党所独有,并深深地打上了我们党的烙印,体现了我们党独特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等因素,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特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它是维系党内认同、提升党内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光荣传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党的宝贵财富。党内政治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对政治物质文化的了解、学习和传承,有利于巩固对党的认同感,加强党的自豪感,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内政治制度文化是政治文化建设的保障。制度建设是关键环节,只有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党内政治文化才能以比较完整和规范的形式存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注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明的纪律作为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既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又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保证。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仍旧严峻、复杂。要有效化解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机,首先应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完善规范、健全制度,扎紧制度笼子。党中央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了系统全面的要求。
党内政治精神文化是政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党内政治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党内政治文化。理想信念,是党内政治精神文化的核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建设好党内政治精神文化,就要紧紧盯住党内政治生态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将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良好的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严肃健康的政治生活。
(本文摘选自《党内政治文化怎么看怎么办》绪论)
初稿作者简介:潘信林(1982-),湖南溆浦人,中共党员,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湘潭大学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于2008年、2011年获湘潭大学管理学硕士、博士学位。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出版著作《毛泽东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参著)、《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独著)、《地方政府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合著)、《党内政治文化怎么看怎么办》(党建读物出版社2018年版,合著)等多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新视野》《湘潭大学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公共行政》等全文转载复印;指导本科生获国家级创新创业课题并获结题优秀等级,指导学生在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网、红网等多家网站发表60余篇理论文章,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文章《学习马克思斗争精神:主义真,同志以奋斗不止》被光明网、中华网、凤凰网、网易、搜狐、央视网、中国日报网、人民日报海外网、中国青年网、今日头条等全国一百多家网站全文转发。
来源:红网
作者:潘信林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