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海斌:解决生态问题要看准目标走对路

来源:红网 作者:张海斌 编辑:许敏 2016-05-18 12:00:52
时刻新闻
—分享—

  [导读]
  
  本文是湘潭市统计局工作人员张海斌在湖南的一些城市和乡村进行走访调查时所写下的笔记心得。文章揭示了一些新出现的生态问题,同时,作者也分析了个中缘由,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作者希望文章能作为各级政府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线索。

----------------------------------------------------------------------------  

  经过调查,我发现如今城乡范围的生态已少了许多自然属性,不仅存在工业“三废”、水土和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与雾霾等生态破环问题,还存在一些学术界未曾注意的生态问题。
  
  现象  五大问题和民众的健康息息相关
  
  问题一:居民广泛使用化工类日用品造成水源污染
  
  现如今,居民生活中普遍使用洗涤剂、去污剂、去臭剂、染发剂、颜料等化工性日用品以及含有甲醛等有害化学品的装修材料、家具等。这些化工性日用品,一是有可能对应用者身体产生直接危害。如:近年来染发成为人们的时尚选择,但卫生机构研究表明,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完全无害的染发剂,不管哪种染发剂都需用着色剂——一种叫对苯二胺的化学物质。对苯二胺是一种致癌物质,当它长时间触及人的毛发、皮肤时会发挥致癌作用。二是各种化工性日用品中的化学成分大多通过污水进入河流等水域。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很大,尤其是许多小城镇因没有建造污水处理厂,水污染情况严重。
  
  问题二:电击捕鱼行为导致许多小型野生动物衰退
  
  近年来,有些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在水田、池塘、水沟、水坝、水渠等地方使用特效毒鱼农药捕鱼,还有些人在江河、水库等地方使用电击捕鱼,这两种方法,使得许多鱼、虾、蟹、蛙、鳅、鳝、鳖、龟、螺和部分蛇类等小型野生动物的幼苗和卵都难逃一劫,整个物种都面临灭顶之灾。现在,农村大多地方,夏天的夜晚基本上听不到蛙鸣了,鳖、龟、鳅、鳝和小鱼小虾也难得一见,野生动物资源变为匮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问题三:非科学性饲养和食品造假带来食物质量问题
  
  现在,民众从市场上所购买的猪肉、鸡、鸭、鱼、蛙、鳝、鳅、鳖、各种海鲜以及蛋类等食物或动物,几乎都是人工用混合饲料喂养而成的。问题是有的混合饲料生产者或饲养者在饲料中添加激素、抗菌素和安眠药等添加剂,如果是经这类含药物的饲料长期喂养的肉食性动物,其肉品不仅口味不佳,而且还可能因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不完全和动物对药物的蓄积作用而对饮食者身体造成慢性危害。
  
  食品造假问题也不可忽视,有的单位尤其是个体户,食品造假技术五花八门。例如:用地沟油炼造食用油,用酒精加水、色素、香精方法制造假酒,用三聚氰胺制造假奶粉,用甲醛浸泡海鲜,用毒白蜡油掩盖霉大米,用苏丹红染辣椒酱,用罂粟壳煮鱼,用调节剂制无根毒豆芽,用硫磺熏蒸辣椒……
  
  问题四:养殖生猪采用“阉雄不阉雌”打破食物平衡
  
  古人所食动物均未经阉割,肉类食物中动物雌激素和雄激素平衡存在。近二十年来,由于广泛应用混合饲料喂养技术,导致现在养猪方法有一个重大改变:饲养肉猪者对雄性仔猪进行了阉割,但对所有雌性猪包括淘汰母猪一般不予阉割,即“阉雄不阉雌”。因此,现在民众所吃的猪肉类食物中大约一半是含动物雌激素的肉(即“猪婆肉”性质),而另一半的肉类是来自被阉割雄性猪的中性肉。早有专家分析过了,现在部分小孩出现肥胖、早熟问题,可能与主要食物中含激素有关。
  
  问题五:用混凝土葬坟导致永久性占地问题
  
  中国的丧葬习俗有天葬、海葬、土葬。前两种很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后一种从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角度看也并无大碍。因为传统土葬的坟墓占地时间并不长,坟墓会随着棺木腐烂而融入自然。但现在问题是,持迷信思想与夸富式炫耀心态的后人对死者实行豪墓大葬,即用钢骨混凝土倒置坟墓导致永久性占地,有的甚至还在墓周用花岗岩等石材占地。民众反映更大的问题是:现在许多城里人也到农村向集体或个人买地租地,将死者火化后的骨灰盒装入棺材,再用钢骨混凝土倒置坟墓,永久占地。
  
  分析  监管部门失职是生态严重的重要原因
  
  以上所提到的有关生态遭受破坏的具体问题,每一个都关系到民众的生活与健康。对以上问题的出现与长时间的存在,笔者从国家政府和管理层面分析了原因:
  
  一是我们国家生态方面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例如:未对内陆江湖外的自然水域作出禁渔期的法律规定;在老百姓心目中没有不得使用毒杀捕鱼、电击捕鱼的法律规定;没有禁止使用混凝土等坚硬材料葬坟的法律规定;没有要求饲养肉食生猪者必须对雄性和雌性生猪全部实行阉割的法律规定等。
  
  二是有的基层政府忽视了对广大民众基本权利的保障。近三十年来,在我们国家的基层治理中,有的地方以GDP论英雄,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有的地方生态意识淡薄,变相纵容污染,消极治污,纵容破坏自然生态,纵容生态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甚至浪费。
  
  三是大多经济主体缺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一些人生态意识淡薄,追求利益最大化,征服自然欲望膨胀,于是违背自然规律、人为制造一些生态伤痛,对群众的呼声和社会的谴责置若罔闻。
  
  四是有的监管部门存在失职、渎职问题,导致了管理上的失控。例如:食品造假屡禁不止,在喂养猪、羊、鸡、鸭、鱼、虾、鳝、鳖以及海鲜的各种混合饲料中添加激素等药物的行为屡禁不止等。
  
  思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看准目标走对路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湖南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必须看准目标走对路,要落实“以问题为导向”的要求,针对问题立项生态工程要有计划,解决与预防问题要做到精准化,并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基本方针,形成长期而规范的工作思路:
  
  一是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好全国性的和上级部署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二是要研究、找准本地有关生态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及其原因。三是针对生态问题立项生态工程,从而精准解决问题。四是预见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对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并予以保护。五是建立严格高效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
  
  笔者相信,只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建设新常态,把不损害自然生态作为发展的前提,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那么“美丽湖南”“美丽中国”就很快能实现!
  
  文/张海斌(作者单位:湘潭市统计局)


来源:红网

作者:张海斌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05/18/398667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