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揣摩“圣意”不如意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程赛 2015-12-03 17:05:14
时刻新闻
—分享—

  一年轻人在一家大公司做事,总觉得工作不顺心,于是找董事长汇报思想。董事长微笑着听完他婆婆妈妈的一通抱怨后,拿起一个生鸡蛋放桌上,鸡蛋滚地上碎了。董事长又拿起一个如法炮制。当拿起第三个蛋的时候,年轻人恍然大悟,说:“我明白了,您是说只有熟鸡蛋才能立起来。”董事长和蔼地吐了一口烟圈说:“我的意思是,不愿意干就滚蛋。”
  
  现实中,有时我们何尝不也像这个年轻人,去揣摩上级的意图,却曲解了原意或适得其反。还有些人更是只喜欢琢磨人,不乐意琢磨事,结果只有“滚蛋”的下场。揣摩领导心思,最不好把握。古代,朝廷下诏,真实意图多不在诏书中点明,而要臣子们在下面多方推敲揣摩。拿捏的准的,顺了圣意,则官运亨通;拿捏不准的,往往马屁拍到马腿上,轻则失去圣心,升迁无望,重则触怒龙颜,乌纱不保甚至丢掉卿卿性命。
  
  善于揣摩圣意,得以飞黄腾达,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清朝的大贪官和珅。这是和珅发迹的关键所在。我们都知道,乾隆曾六下江南,其实大多都与和珅的鼓动有关。当时,乾隆想下江南游玩,却担心路途遥远,怕劳民伤财,而和珅却引经据典劝说:“圣祖皇帝六次南巡,非但未招致民怨反而被颂为圣君。古来圣君,莫如尧舜,《尚书·舜典》也说,五载一巡狩,可见自古巡览就是胜典。但凡圣君,道本相似,何况国库殷实,金银充足,区区巡游不会耗费多少库银。”此话正好迎合了乾隆的心思,对和珅赏识有加。乾隆到了晚年,可以说由宠信和珅变为依赖和珅,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和珅都能立马明白想要干什么,说什么,足以见得和珅揣摩圣意的本事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权力也达到了巅峰。然而,花无百日红、一朝天子一朝臣,就在乾隆驾崩后六天,和珅马上被嘉庆逮捕,半个月后,赐和珅自尽。据说,和珅在狱中写了不少诗歌,其中一首绝笔诗中有“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二句,堪称神来之笔。古人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观和坤绝笔诗,何止是“善”,其悟也真啊!和珅其实是一个大才子,可惜全用在了揣摩圣意、讨好皇帝上,临死才醒悟太迟了。
  
  揣测圣意,也许能成功,但稍有不慎,死得更快。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没有和珅那样好的命。杨修为人绝顶聪明,真所谓“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举孝廉,除郎中,为丞相曹操主薄。“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自魏太子以下,并争与交好”,为曹操办事很得力。但由于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又为曹操所不容。《三国演义》“杨修之死”中,列举了杨修与曹操的几个故事。其中“鸡肋事件”是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直接导火索。曹操自平汉中时,困于斜谷界口,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传令众官,都称“鸡肋!”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您为什么收拾行装?”杨修说:“以今晚的号令,就可知道魏王不久就将退兵回去。鸡肋,吃又没肉,扔掉又有些味道。现在进攻不能取胜,收兵又怕人笑话,在这里又没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回去,明天魏王肯定会退兵。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惇说:“您真是魏王的肺腑知己呀!”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杨修以鸡肋之意对。曹操大怒:“你胆敢制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作为行军主簿,杨修原本应该是曹操执行军令的助手,必须安分守己做好分内之事,而不是一门心思揣摩老板的心思、意图,但他觉悟太低,小聪明又太多,竟然敢拿军令当玩物,用来显示自己的“聪明过人”。这种人在你身边,你不觉得恐惧吗?所以杨修之死也在情理之中了,怪不得曹操无情无义。可见,善于揣摩“圣意”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遗憾的是,现在相当一些人,浮躁得很、功利得很,他们没有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做人做事的经验,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天琢磨着怎样钻空子、怎样拉关系,琢磨着怎样拍马屁、怎样找靠山,琢磨着怎样黑别人、怎样红自己。比如哪位领导有什么背景、喜好憎恶,家住哪里、家人姓甚名谁、电话是多少,最近有什么升迁、喜庆的事情,等等,他们简直就是一本活的领导联络图。至于其他人,谁跟谁是一派的、谁是他的竞争对手、谁有什么家世背景、谁有什么稀奇隐私,他简直就是个无事生非的“包打听”。然后他有目的、有选择地溜须拍马,投靠派系。这些人,不是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地工作,而是总想走“终南捷径”,投机取巧,专干些讨好领导的“营生”。
  
  笔者有一个朋友小王,曾在私企和外企工作过,由于观察力强,他经常能提前想到老板的想法,深得器重。后来他跳去某机关单位,依旧处处揣摩领导的心思。开始时老板似乎很认可,夸他脑子转得快,有眼力。于是他变本加厉,经常与身边的同事交流老板的想法,预测老板下一个行动,并提前做好准备。但结果出人意料,他逐渐发现领导对自己越来越冷淡,不但不再夸奖,而且经常挑刺,过了没多久,被领导随便找了理由,给打发到了一个“空闲”的职位里去了。
  
  真是揣摩“圣意”也不如意。显然,小王也犯了跟杨修同样的错误:懂得揣摩上司意图是件好事,但过分解读上司的意图却是致命的“自杀”行为。其实,品行正派的人,只琢磨事;心术不正的人,才琢磨人。喜欢琢磨人的人,看起来是事半功倍,其实是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断送了大好前程。
  
  文/吴展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12/03/385574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