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湖南】心中有画,一池疏雨也是诗意丨11月10日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2016-11-10 15:00:30
时刻新闻
—分享—

品读湖南丨带你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

  今日关键词:天气

  昨天,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失意的希拉里。

  北京时间11月9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打败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成为美国第四十五任总统。

  从英国脱欧公投到美国大选,近来,不少国际问题专家的预测一再打脸,尽管他们平时谈起国际话题、写起分析文章来头头是道,并且都对自己的预测结果信心满满。然而再一次打脸的事实证明,很多事情并不总是如预期,就比如——转瞬即变的天气。

  贾平凹在《天气》一文里曾写过这么一段话:

  “我们常说天地,天是什么呀,天不就是天气吗?地是什么呀,地不就是土壤吗?想想,人类的产生,种族的形成,以及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的区别,没有不是天气和土壤决定了的。又想想,天不再成就明朝,就大旱三年,遍地赤土,民不聊生,李自成就造反了。天还要成就孔明,东风刮来,草船借箭,火烧连环,曹军就灰飞烟灭了。”

  于是贾平凹先生得出结论——天气即天意。

  我同意先生的观点。很多难以预测的事情其实早已注定,这不是宿命论或悲观主义,而是顺应事情的发展规律。

  就像湖南最近的天气,前几天突现高温,不少人便在秋阳高照、暖意融融里脱下棉衣,以为今年的冬天终不至于滴水成冰。谁知冷空气早已潜伏,突然断崖式下跌10℃,张家界、常德等地更是飘起了雪花,杀了众人一个措手不及。就在众人已经接受低温的日子,今日又豁然放晴。天气的变化,实不是你我能够揣测的。

  其实天气即天意的释义远不止这一层。

  从古至今,不论文明起源抑或人口迁移,战争成败抑或王朝盛衰,这些总是和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密切相关。而其中的“天时”既然位居首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气候变化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在陆地上居住着的人类的生活、生产和迁徙等等,而人作为国家的最基本单位,他们的种种变化自然也影响着这个国家的一切。

  古时就有很多天气改变历史的例子。比如,如果你打算入侵俄罗斯,一定要多带几套长的内衣和几副暖和的手套。这是付出大量人员伤亡才得到的教训。一次又一次,梦想征服俄罗斯的人发现,如果俄罗斯的武器不足以杀死他们,恶劣的天气却能办到。无论是拿破仑的60万精兵强将,还是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军队,都在俄罗斯恶劣的天气中败下阵来。天气帮了俄罗斯人的大忙,否则,历史也许是另外一种写法。

  同样难以攻克的还有湖南。

  抗日战争中,日本侵华司令冈村宁次曾叫嚣:欲灭华夏,先平湖南。而芷江受降日本代表今井武夫在谈到对于湖南战场的感受时,则表示:打湖南比打中国的任何一个省都吃力。我们几乎调集了在华日军最精锐的部队,但是,在湖南打了七年,该省七十八个县市,到今天宣布停战为止,我们实际占领的只有四十四个。

  在长达八年的抗战烽火岁月中,湖南人民用钢铁般的意志和血肉付出,谱写了一曲抗敌御侮的慷慨壮歌。而湖南偏远地区的险峻地形,加上恶劣天气,也在其中帮了大忙。

  这恶劣的天气同时也塑造了湖南人民钢铁般的意志。

  古时,湖南属“贬谪”之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湖南之地归于“南楚”,认为此地“其俗剽轻,易发怒”,所以历史上就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刘禹锡贬朗州(常德),他对该地的描述是“巴山楚水凄凉地”。因气候的湿热,被贬到永州的生活苦不堪言,柳宗元本想“闷即出游”,却因此而更“多恐”,他发现那里稍微野外的地方有“大蜂”,靠近水边则有“沙虱”,那是一种细小而极毒的虱子,被咬后若不及时医治,两三日即死。

  清末民初,但晚清学者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中记录了那些年的气象风云。

  由于常受寒潮侵袭,加之空气中水汽充裕,湖南冬季下雪并不罕见,罕见的是1878年这一年冬天积雪经久不化。王闿运的日记中记载到,1月1日下了大雪之后,接下来几天,不是下雪就是结冰,直到1月10日,才有“雪始半消”,但升温过程很快又停止了,第二天就写道:“雪不甚消。着钉鞋行冰,几滑倒泥中。”到1月23日,“雪始欲化,夜初仍冻”可见积雪仍未融化。1月27日的日记中有“晴。……大街甚湿”的记载,可以推测,直到此时,积雪才融化得差不多了。从日记中细数,这一年的连续积雪日数达到27天,而这27天竟然全在1月之内,可见1878年1月的寒冷程度。

  虽未有系统的气象记载,但我们仍可从只字片语中窥见湖南历史上的天气状况。“天气即天意”,湖南的天气一方面塑造了湖湘精神,一方面为湖南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假如天气不如预期,那何不静心感受天意,安然做好自己。佛印说,你心中有什么,看见的就是什么。心中有画的人,哪怕面对一池疏雨,看见的也是诗意。

  文/雁丘

  【三湘要闻,全新呈现。论道湖南频道每日下午推出《品读湖南》,每期以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领域新闻或现象为选题,进行人文解读,一起打捞新闻背后的湖湘密码。本文为2016年第35期

[延伸阅读]

 【品读湖南】人间烟火熏出的湖湘味道丨11月8日

 【品读湖南】码头边,号角与歌声萦绕千年丨11月6日

 【品读湖南】做一个悦读的姿势分子丨11月2日

 【品读湖南】雁城之上,有一簇火光丨11月1日

 【品读湖南】如今车马不远,一生也只爱一城丨10月31日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11/10/413134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