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科技之外,瓷韵书香漫溯醴陵文化新流

来源:红网 作者:李豪飞 编辑:李意一 2025-03-11 20:03:59
时刻新闻
—分享—

1.png

□李豪飞(湖南大学)

一个“巴拿马瓶”造型的书架上,层层叠叠垒着各样的书籍;篆隶楷行草五体书法刻在石墙上,讲述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楹联里一个“润”字,串起了瓷的坚实与书的柔软……在以“瓷润书城”为魂的醴陵市新华书店里,这些兼具书香与瓷韵的细节,正在打破人们对“文化创新”的固有想象。

当前,“创新”二字似乎总与科技紧密捆绑:博物馆忙着用VR复原文物形态,景区兜售着迷你版的青铜器盲盒,社交媒体上各类“数字文物”“AI古画修复”层出不穷。这类创新固然在感官上抓人眼球,但往往可能止步于表象——文物的外形被复刻、被转码、被拆解成数据流,而千年器物背后的文化血脉,却似乎依然在沉睡。

醴陵瓷润书城的特别之处,恰恰在于它没有“以技术为刀”来以科技切割传统,而是“以传统为线”编织文化新章。当人们走进书店入口处的数字墙,首先会看到“1到31”的日期矩阵被设计成星辰轨道,而甲骨文的“鼠、兔、龙”等文字符号跳跃其间,对于书店环境的阅读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摄取,而变成了一场仰望星空的中华文化溯源。在书店活动室用近千个陶瓷摆件组成的知识迷宫中,当孩子们触摸着釉下五彩纹样问道:“为什么青花瓷的蓝色不会褪色,反而越发多彩?”答案也许就藏在隔壁陶瓷书籍区域某本绝版书的纸页里。

醴陵市新华书店瓷润书城店长周蓓茹提供的信息表明,这个仅有1200平方米的空间,三年间竟吸引了近70万人次驻足。游客们并非为了打卡某个科技感爆棚的装置,而是被那些流淌在细节里的文化密码打动:巴拿马瓶造型的书架,让人想起1915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斩获金奖的荣光;悬挂于头顶的吊灯用瓷片拼接,光影在书本上拓印出千年窑火的温度。这里的新意不是某种尖端技术的产物,而是当陶瓷的物质基因与书籍的精神基因这两股古老的文化河流交汇时,自然激荡出的思想浪花,这种创新的浪花如一坛陈酿,厚重而绵长。

当你捧着一本《醴陵瓷》拾级而上,抬头看见柔光穿过书墙的瓷片格栅洒在文字上时,或许就会读懂“文明生生不息”的真正含义。这种“以物载道”的文化沉浸,或许比任何虚拟现实技术都更具穿透力。当陶瓷不再只是玻璃柜里的展示品,当书籍突破纸页的二维限制,它们便在现实空间里构建出了更加丰富与立体的文化系统。

在当下某些“新潮文创”可能陷入误区,注重用声光电包裹历史,将文化创新简化为感官刺激,却似乎忽略了新的精神基因的培育时,醴陵瓷润书城的启示在于,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或许不必须使用高科技装饰。当陶瓷遇见书籍,当手艺人的匠心遇见读书人的风骨,这种源自文化根系的嫁接,也能生长出更具生命力的新枝。

此刻再回看入口处那句“许瓷为风骨,书润精神”,醴陵,或者说中华民族,显然深谙文化传承的真谛:它不必在冰冷的数字云端,而在于让历史基因流动在当下生活的血管里。当读者捧书倚靠陶瓷书架时,他们触碰到的不仅是两种材质的温度差,更是一个城市在新时代的文化觉醒,用最本真的方式,让厚重而鲜活的文明血脉继续奔涌。

来源:红网

作者:李豪飞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7/55/1477199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