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实事求是”的湖湘进化论|世界读书日·寻脉②

来源:红网 作者:肖拓 编辑:陈晓丹 2024-04-24 10:47:37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题记:“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第29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书山有麓“寻脉”特别策划,带您品读湖湘文化,看沉淀其间的那些情怀、作风与精神,如何集光成束,带领我们走向远方。

图片

□肖拓

自楚国屈原行吟于溆浦,2000多年来湖南“人杰地灵,大德迭起”“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穷究其理,乃是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一直贯穿于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之中,滋养了三湘四水的风流人物,书写了近现代中国的复兴华章。

“实事求是”的文字出处

“实事求是”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书中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修学”是说“修礼乐”“学举六艺”,“好古”是指“所得书皆古先秦旧书”。

图片

刘德为“实事求是”第一人。

隋唐颜师古注《汉书》,对“实事求是”写下了“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的注文。因此,班固笔下的实事求是的意思是刘德在收集古籍时,务求是真本。这四个字为后人提供了灵感。

延安时期,好读古书的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借用《汉书》的典故,用“实事求是”概括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湖湘传承

古楚先民早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上古时期,就孕育了强烈的务实精神。在《左传•桓公六年》的《季梁谏追楚师》这则故事里,随国的季梁识破了楚武王羸师示弱之计,通过冷静客观、实事求是的分析,说服随侯放弃追击,“惧而修政”,取得了“楚不敢伐”的成绩,开启了湖湘文化实事求是的先河。

屈原遭谗言被放逐沅湘,仍念念不忘富国强民。在《离骚》中,他吟唱出“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真理探索精神。

图片

屈原画像。

针对崇尚浮华的文风和“注不违经”的汉唐经学教条,理学鼻祖——湖南省道县周敦颐提倡“文以载道”,并作《太极图说》,以短短两百余字的文章建立了“无极而太极”的本体论,为儒学研究开拓出一条新路,解决了儒学的本体论危机。

“实事求是”的湖湘提炼

明末清初之际,湖南衡阳人王夫之抗清未果,退而隐居,写下了“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自勉联。

王夫之提倡气一元论、心物之辩,反对“心外无物”和“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注重把天、道、心、性奠定于气、物、欲等感性存在的基础上,发展出“天下惟器”“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唯物自然观,表现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炼出了实事求是的湖湘版本——经世致用。

以经世致用的思想为指导,王夫之“留心经济之学”,认为“商贾负贩之可不缺也,民非是无以通有无而赡生理”,只有让商品循环流通才能“生人之用全,立国之备裕”,成为了我国较早论述商品流通作用和市场调节理论的学者,把经世致用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图片

魏源所撰《皇朝经世文编》。

晚清适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当时流行的乾嘉学派却醉心于训诂考据,脱离实际,逃避现实。“睁眼看世界”的魏源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强音。他主持编撰的《皇朝经世文编》,以实用、经世为主旨,选取清代200多年间的论学、论治文献2000多篇,编成120卷。此书刊行后,数十年间风行海内,湖湘士子深受影响,促进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在内忧外患的险恶局面下,湖湘士子秉承湖湘经世致用的精神,进一步把经世致用与中国古代“实事求是”的命题相联系。

图片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说:“夫所谓‘事’者非‘物’乎?‘是’者非‘理’乎?‘实事求是’,非即朱子所称‘即物穷理’者乎?”这里的“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去探究、穷尽其理,将实事求作为经纶世事、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左宗棠也提出“多看经世有用之书,求诸事物之理。”

曾国藩长子、外交家曾纪泽提倡学习西方“海国人士深思格物、实事求是之学”。

1885年,湖南巡抚卞宝弟在为《湖南通志》所作的序言中更提出“实事求是之心不敢不勉”。

1916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校长宾步程将“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近代湖湘士人为经世致用塑造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在经世致用精神引领下的一种为学路径、思想方法、处事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

“实事求是”的湖湘升华

“五四”前后,时局动荡,知识分子都在寻求救国图存之道。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种子,早已在青年毛泽东心中种下。

1917-1918年间,毛泽东分别偕同萧子升、蔡和森,两次“游学”湖南。1919年7月,《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湘江评论》宣扬“能见之于事实”的“有用之学”,主张“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

图片

就读湖南一师期间,毛泽东等人“游学”湖南。

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毛泽东更能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国情,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代表性文章。

1920年代末,面对国民党的武装叛变,毛泽东同志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

延安时期,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作风。

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写“实事求是”校训。毛泽东同志将“实事求是”这面旗帜从中国传统文献中挖掘出来,结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发展至今,实事求是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世界读书日

-新书推荐-

《游学·1917》

微信图片_20240422082029.png

纪红建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迷茫中苦苦求索的岁月,青年毛泽东步行游学,读无字之书,立寻本之志。

内容简介

1917年7月中旬至8月16日,尚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青年毛泽东与萧子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行程九百余里。两人未带一文钱,或拜访当地的同学或写些对联送人以解决食宿,沿途接触城乡社会各阶层的人,了解风土民情,获得许多新鲜知识。

他们如何与名流、农民、商人、手工业者、地方官吏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了解社会现状的?真实的中国现状对他们有何触动?他们如何赓续文化和精神血脉,进而注入中华民族这一精神共同体并绵延至今?调查研究的真正价值是什么?这次游学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些问题的背后必然是一条璀璨的历史洪流。

作家纪红建走进历史现场,将相距百余年、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构建起某种内在联系,探寻他们游学对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启示意义。

图片

欢迎关注“书山有麓”阅读号,书评投稿:hwssyl@163.com

来源:红网

作者:肖拓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8/67/1375850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