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欢迎“敢为人先”的湖南人|世界读书日·寻脉①

来源:红网 作者:管风 编辑:陈晓丹 2024-04-22 16:23:03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题记:“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第29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书山有麓“寻脉”特别策划,带您品读湖湘文化,看沉淀其间的那些情怀、作风与精神,如何集光成束,带领我们走向远方。

图片

□管风

独立2024年春的湘江畔,听风穿过麓山古刹,拂过岳麓书院,意向中掠过的千年钟声与不绝弦歌,料亦如百余年前一样。

1920年,当陈独秀以《欢迎湖南人底精神》盛赞湖南人和湖南人的精神,湖湘文化就此加速走上前台,成为近现代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

第29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当我们透过《湖南人的境界》《胜战》《游学·1917》《陶澎》等一本本新书好书,重新审视湖湘文化内涵,蓦然觉察,其中“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已融入湖南人的生命基因,耳濡目染,不学以能,日用而不觉。

楚风悠悠,“敢为人先”的生命温床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左传》

春秋《左传》以内敛而饱满的笔触,留下楚人惊鸿一瞥。

两千多年前,楚人南迁,披荆斩棘,下洞庭、入湖湘,奠定了积极进取、革故鼎新、永不言败、宁死不屈的楚风精髓。

而屈原,是湖湘“敢为人先”的第一个印记。

图片

傅抱石 屈子行吟图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屈原行吟十余年,足迹遍及沅湘,《天问》第一句便振聋发聩,发出对远古文明和道德的哲思,对人生和宇宙的探讨。他创作中国第一部长篇抒情诗《离骚》,更开创了灵活不羁的“骚体”,带来春秋以来诗歌体式的“大解放”。

屈原将精神与生命留在湖湘,被视为湖湘乡贤、师祖,曾国藩更称之在湖南“为百代所祖”。

另一方面,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导言》中写道:“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群苗所萃”指向古老的苗蛮文化。

图片

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手稿。

悠悠楚风吹过“四塞之国”,楚人与越人、蛮人、濮人、巴人构成湖湘最古老的五大部族。楚文化与蛮文化交融,造就出独特的民风:质朴耐劳、勤勉笃实,刚直倔强、血性勇敢、易于激发。

这正是“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萌生的皇天后土和生命温床。

湘学自异,“敢为人先”的学养之基

“吾道南来原本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清﹒王闿运

岳麓书院文庙的这副对联,与清乾隆帝御书颁赐匾额“道南正脉”,是对湖湘理学无以复加的推崇。

杨毓麟在《新湖南》言及湘学:“其岸异之处,颇能自振于他省之外。自濂溪周氏师心独往,以一人之意识经纬成一学说,遂为两宋道学不祧之祖。胜国以来,船山王氏以其坚贞刻苦之身,进退宋儒,自立宗主;当时阳明学说遍天下,而湘学独奋然自异焉。”

“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独立根性”是湘学岸异、自振的根源。

图片

湖南省道县周敦颐故居。

从北宋道州人周敦颐“师心独往”,以一人之意识开创理学;到胡安国父子开创湖湘学派;再到朱张会讲提升湖湘理学地位;最终由王夫之自立宗主,以经世致用思想,开创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

“穷究天人,把握大本”。湖湘学派一次次“敢为天下先”,并明确以人为世界主宰,最大限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开拓进取。

湘学与楚风,有幸相逢于湖湘大地,于是冁然一笑,兴邦济民,并将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学养深植湖湘,成为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变法图强,“敢为人先”的近代实践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清﹒谭嗣同

百日维新失败,谭嗣同《狱中题壁》写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决绝赴死。

图片

谭嗣同(右一)与梁启超等人合影。

浏阳人宋渐元在谭嗣同墓前刻就对联“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难表万一之敬。

天下常有变法者,而鲜有“变法赴死者”。“敢为天下先”至谭嗣同几成绝唱,足令日月失色、天地恸哭。

近代以来,山河破碎,民生凋敝,变革势在必行,而“道咸之间,举世以谈洋务为耻”。却独有一帮湖南人,挑起近代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共和运动的大旗,掀起变法图强的旋风。

图片

陶澍画像。

从陶澍、魏源等经世派引领经世思潮,到曾国藩、郭嵩焘等洋务派推动军事外交进步;从以谭嗣同为首的维新派推动政治改良,到黄兴、宋教仁等走向共和,湖南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在每个社会变革关键时刻迸发高光,彰显出立志坚韧,敢于谋天下的勇毅。

正如杨度所说:“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诸君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

湖南当之无愧,成为近代历史鼎革的策源地。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理论升华

“我们欢迎湖南人底精神,是欢迎他们的奋斗精神,欢迎他们奋斗造桥的精神,欢迎他们造的桥比王船山、曾国藩、罗泽南、黄克强、蔡松坡所造的还要雄大精美得多。”—— 陈独秀《欢迎湖南人底精神》

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专门文章,高度评价湖南人。

湖南人最可贵的,是搭起奋斗之桥,让一代代湖南人拾桥而上,冲向时代潮头,拥有锐气、胆气和豪气。

当历史翻开革命新篇,“敢为天下先”期待一场理论的升华。

1917年,青年毛泽东寄住岳麓书院半学斋,推窗即见“实事求是”的匾额,几番沉吟思考,他心中豁然开朗。

图片

岳麓书院“实事求是”匾额。

他将“实事求是”这一古老命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写下《反对本本主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名篇章。中国革命与湖湘文化,同时迎来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光芒。

1925年,毛泽东仰天长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与春秋时屈原“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天问,可谓异曲同工,但却增添了中国革命的务实解决方案。

“我们就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我们丢掉了天条。”自此,无数湘籍革命家敢字当头,闯字为先,遵循“实事求是”理念,投入救国救民实践,“敢教日月换新天”。

尊古不泥古、守正不守旧的湖湘文化,长出更加茂密的枝叶。湘人,始终勇毅笃定地站在时代前列。

从楚风与湘学中走来,经历血与火考验的湖湘文化,是湖南人的精神家园,带着不可复制的“独立根性”。

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必将在21世纪的今天、在中华文化传承发扬的民族大合唱中、在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窗口,焕发新的时代光彩,续写烛照后世的“湖南人底精神”。


世界读书日

-新书推荐-

《陶澍》

图片

杨友今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长篇历史小说《陶澍》的成功面世,是今人向湖湘历史名人陶澍展开的一次深情致敬。小说将陶澍置于清朝国力衰退、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西方列强入侵进一步深化等历史漩涡中,描写陶澍在时代激流中一反因循守旧之风,高举经世大旗,积极改革,大胆创新,开拓出河工、海运、盐政、吏治等新局面,力挽狂澜,止衰起振,为内外交困的中国争取到新转机。

全书共40余万字,上起乾隆末年,下至鸦片战争前夕,生动恢弘地展现了清代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和人文经济。其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从新的视域和侧面观照历史,历史与文学交融互动,陶澍、林则徐、魏源、黄锋、丁庆等艺术形象神形兼备,惟妙惟肖,情节曲折,意境开阔,是一部兼具文学和史学价值的新型历史小说。

图片

欢迎关注“书山有麓”阅读号,书评投稿:hwssyl@163.com

来源:红网

作者:管风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8/66/1375325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