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评丨一本书看文学黄金时代的风骨与兴像

来源:红网 作者:张君 编辑:陈晓丹 2024-02-05 10:46:51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图片

-今日荐书-

《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唐代文学篇》

作者:张一南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

出版社:浦睿文化·岳麓书社

●诗歌是贵族性的体现

●齐梁诗风到孟浩然这里,才算洗尽铅华

●李白为什么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

●王维笔下的壮美,就是壮美本身

□张君

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期,尤其是诗歌。唐诗崛起成了一座不可跨越的巅峰,一大批杰出的伟大诗人涌现,留下了至今仍传诵不衰的绚烂篇章。张一南的国文课系列中,这本“唐代文学篇”讲述的是中国中古文学史后半部分,全面反应了中国文学黄金时代的风骨与兴像。全书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七个章节,讲述了唐代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和作家作品。

图片

这是一部整体感很强的注重文体流变的文学史。张一南谈文学史,主要从形成文学史的历史原因这个角度入手。她从文学体裁的沿革和承袭进行分析,格局比较大比较宏观,让我们明白了一代有一代之文体,这个文体是怎么来的。

书中常常运用文体学来讲唐代文学史,如最初的文学都是音乐文学,是可以唱诵的歌词,脱离音乐的诗歌就叫徒诗。歌词大规模脱离音乐就会产生新的文体:先秦“不歌而诵”,产生赋;汉乐府在汉末脱离音乐,变成《古诗十九首》,产生古体文人诗;六朝乐府在齐梁脱离音乐,变成宫体,产生近体诗;唐代燕乐歌词在中唐以后脱离音乐,与复古运动合流,产生徒诗体的歌行与绝句;宋词在南宋以后逐渐脱离音乐,变成徒诗体的词。其间讲沿革、讲流变、讲继承,是强调无论是题材、体裁还是风格,文学名家、大家也是有丰富的前代文学资源可以借鉴的。

图片

书中以时为纲,以诗人为目。讲到每一位诗人时,作者会先提一提他的郡望和姓氏——这个诗人从哪儿来,在当时处于什么位置,在文学上会走向什么地方,能走多远等等,都与他的家世门第或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唐朝是带着明显的“贵族气息”的王朝,品评和选拔人才首重郡望和家学。山东五姓是唐朝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关陇士族笼络山东士族、江南士族,是唐朝和平发展时期军事士族向文化士族的转化。

图片

唐代人看郡望看的其实是家族的文化积淀,因为决定一个人早年教育的,还是他的郡望。诗歌是贵族性的体现,“唐代文学的故事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故事,而是一种贵族和另一种贵族之间的故事”,没有平民什么事——中古从事文学创作的上限和下限分别是士族的上层和保持了儒家教养的士族下层。

同时,作者还指出贵族性和贵族血统是两回事,随着士族社会的发展,贵族血统越来越不重要,贵族性越来越重要。南朝时贵族就已经内化了,不再赤裸裸地比官阶、比出身了,而是比家族文化积淀养成的士族性。而当士族人才稀少时,人才的选拔实行推举制。

后来,士族后代越来越多,选谁不选谁呢?需要在这个阶层中优中选优,原始的九品中正制就不够用了,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出身取代了血缘出身,把原来选士族的方法批量操作。由于考的是文学艺术,就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文学基础好的士族子弟为了科考而致力于应制诗,成为了靠文学出身的一批新贵,全面继承六朝诗学成果的文学之士进入了庙堂。

图片

作者还从文学史的角度给列出的诗人定位,如初唐四杰是“诗学的重生”,是初唐的风骚。他们既打破了地域和阶层的壁垒,也打破了古今的壁垒。沈宋、刘希夷、“文章四友”,则标志着近体诗在他们手中最后定型的——不但是体式的定型 ,而且是诗歌文化的定型。沈宋体其实就是齐梁体,为近体诗树立了一个范式。江南士族诗人张若虚、贺知章给唐代带来了以七言歌行为代表的最进步的诗歌文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体物与缘情交替,夹叙夹议,“孤篇压全唐”,是唐代歌行的精品。陈子昂则是“复古先声”,他的重要贡献就是复古,学汉魏古诗和汉乐府。张说和张九龄是“初唐殿军”,此二人执行了从选拔能吏到选拔清流的转变,直接推动了天宝复古运动的到来。王昌龄,人称“诗夫子”,足见其在诗学领域的地位,其七绝是唐人压卷之作。李白、杜甫、王维是六朝的文学成果的三位集大成者。比较三人,王维是正常顺着齐梁路数走的,追求完美,是山水五绝开宗立派的人,他的诗很难选,因为每首都好,每首都精致。而六朝文学准备了几百年,终于等到了李白这位天才,他对六朝文学进行了去芜存菁的继承和发扬,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张扬自己的个性。杜甫则继承中不但张扬自己的个性,还要求新、求变。韩愈在散文史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白居易的诗则强调诗歌“美刺”的功能。李商隐是唐代一流诗人的殿军。作者同时也在“龙朔文场”“河岳英灵群像”“几位复古诗人”“几个辈分高的诗人”“晚唐早期小流派”等小节中概略提到了一些成就不怎么高的小诗人,因为名家、大家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些小诗人的定位就是唐代名家、大家创作的背景,唐代文学创作高峰的铺垫、高峰之间的小起伏。

书中还不乏对具体作品的赏析,要么不说,一说就说到点子上,非常中肯。如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点出“曙”和 “春” 是动词而不是名词。突出了其句法的新颖和意境的美好。说到孟浩然的“枯淡”“清寒”时,就说齐梁诗风到孟浩然这里,才算是真正洗尽铅华。说李白为什么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因为敬亭山是谢朓遥望过的敬亭山,所以李白是与谢朓相看两不厌,是在与谢朓的灵魂对话。对诗人和作品的品评也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如王昌龄的边塞诗是浪漫主义的,本人并未去过边塞,是想象中的边塞,现实中的盛唐边塞还要等高岑的出现。高岑的边塞诗才是现实主义的,他们是身临其境的。又说“王维的大,不同于李杜的大,李杜的大是自我的张扬,王维笔下的壮美,就是壮美本身”“追求的不是个性,而是艺术的完美”。比较韩愈、柳宗元,称他们一个是雄辩家、一个是思想家等等。

-作者简介-

图片

张一南 文化学者,目前任职于国家图书馆。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体学、中国传统文化。曾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中古文学史、大学国文、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诗词创作等课程。已出版《年轻人的国文课》《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六朝文学篇》《跟红楼梦学诗词》《红楼人物》《晚唐齐梁诗风研究》等。

二维码.jpg

欢迎关注“书山有麓”阅读号,书评投稿:hwssyl@163.com

来源:红网

作者:张君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6/97/1351170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