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跃龙:品读涟水 走进湘中

来源:红网 作者:​李跃龙 编辑:陈晓丹 2024-01-29 19:05:30
时刻新闻
—分享—

下载 (4).jpg

□李跃龙

湖南省域内河流比较稠密,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15条,河长在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341条。在这些众多的河流中,有一道特殊的水,它是湘江的一级支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湖南腹地湘中地区的联系纽带,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其流域文化成为湖湘文化的高地。这条流淌着思想和文化的河流,就是涟水。

在以湖南方位划分的地理板块中,以湘西的知名度最高,概念最稳定。湘南次之,湘北、湘东的存在感最低,也可以说没有形成过经济和人文地理层次的积淀。湘中居于中间,因为长沙经济辐射力超强和长株潭概念的深入人心,也因为涟水水上运输的弱化,集自然、经济和人文历史功能三位一体的湘中地区逐渐淡出人们的认知。

湘中,最早出现在晋代罗含的著作里,唐代韩愈过湖南吊屈原的名篇也以此冠名,但都是泛指潇湘和南楚地区。它成为湖南中部的地理概念,已相对较晚。在清朝、民国时期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南人使用这个概念才比较频繁,尤其在湖南和平解放那一阶段,湖南省工委和地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湘中游击队冠名,下辖湘中一、二、三、五支队和湘中纠察总队,地域包括了长沙、宁乡、湘乡、湘潭、安化、益阳、邵阳甚至浏阳和衡阳县等。湘中这个概念虽然没有湘西、湘南那样范围大体明确并有行政区划设置上的支撑,但是,打开地图,在湘江流域和资江流域之间,因为涟水的连接,确实存在着一个非常完整的湖南省中部这样的地理单元。广义的湘中,应包括娄底市全境、湘乡、邵东、安化和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益阳市的部分地区。狭义的湘中,指的就是新化、安化和涟水流域地区,涟水就是它们的纽带和灵魂,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乃至近现代,扮演着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到人文地理上的重要角色,各代王朝还设置郡县,有效管理着这一带地区。

这个关键的基层政权设置就是汉朝的连道县,到南北朝刘宋时期并入湘乡县。郦道元《水经注》的说法是“涟水出连道县西”“涟水南经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百六十里”。《清嘉庆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均采用这一说法。光绪《湘乡县志》记载连道县城“以其地近龙山而曰龙城,今皆不知其处。或曰即今三十五都城围子,又名仙人城,盖其地正当县西,里数亦合,且去龙山不远,而涟水别支又复经此故也。”有趣的是,现在的湘乡县城过去也叫龙城,似可推测湘乡县与连道县的继承关系。涟水是老湘乡县的母亲河,也是今天娄底市的母亲河,滋养着这一片广袤土地上世世代代的儿女。

有人会这样反问,娄底市所辖的涟源市、双峰县和城区娄星区属涟水没有问题,但冷水江市和新化县,分明属于资江流域,把它生拉硬拽地往涟水凑合,与现实不符。

新化县是宋代章惇开梅山的产物,这一片地区历史上人员往来和物资流动一直分为三个方向,即邵阳方向(溯资江)、洞庭湖方向(沿资江)和长沙方向(沿涟水到湘江),而后者的权重其实非常大。

决定这种流向的是涟水特定的水文条件。首先,在湘水的左岸地区的一级支流中,涟水的集雨面积超大,达到7千平方公里以上,居第二的蒸水只有3千平方公里,不及它的一半,而沩水、涓水则更小,只有涟水能连接起广大的中部地区。在地图上凸显出“H”型,恰似一根扁担,一头挑起湘江,另一头担起资水。因为湘水流域面积接近1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资、沅、澧三者流域面积之和,所以,这个联合资水的“H”型几乎就是湖南省的骨架。湘中地区的厚重,由此可见一斑。其二,在湘水左右两岸的一级支流,进而扩大至四水所有的一级支流,涟水的河道坡降最缓,只有千分之0.460,水流平缓,航运条件最好。其他的支流,最长的耒水0.770,潇水0.760,涓水0.820,浏阳河0.570,而沩水竟然是1.16,洣水是1.01。这种较大差异与涟水几乎是自西向东的特定流向相关,流域内的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的通航条件。涟水两岸没有寡妇链和望乡台,也没有“三垴九洞十八滩,处处都是鬼门关”。在流传下来的多种版本的涟水水路歌中,找不到特别恐怖的词汇。

再看一看七十年前的文献对涟水的描述:

“涟水发源于新邵县观音山西南麓,流经新邵、涟源、双峰、湘乡、湘潭等县,全长224公里,现有通航里程172公里。本流域河宽上游一般为36米,中游95米,下游140米。枯水时期,船须提驳过滩。涟源至娄底59公里建有农坝14处,其中涟源坝无通航设施,自1962年起断航。娄底至西阳河口20公里,季节性通航五至十吨船舶。西阳河口至洋潭52公里,为库区回水段,可常年通行40吨船舶。洋潭至河口100公里,季节性通行20吨船舶。”

资水自新化后,则多峡谷地区,河道坡降变大,水流湍急,险滩相接。不难想象,为什么西汉前期设立了连道县,为什么那么多人把涟水理解为“资之别流”,新化县的人流物流为什么有相当大的比例走涟水,这个方向除走湘潭长沙外,小汽船常年可通衡阳,木船溯湘水而上,可至广西兴安,十分方便。据冷水江地方志记载,从光绪年间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新化锡矿山锑产品大都由蓝田下河,经涟水船运外销,锡矿山所需生产生活物资,也大都经由蓝田购入中转。往返于蓝田至锡矿山的脚夫、商人,不绝于途。史书和家谱中,记载江西移民入湘溯涟水的实例也有多处,从湘潭乘船上溯至湘中各县成为赣人记忆中的熟门熟路。江西移民之后、新化籍的邓显鹤道光十八年在《资江耆旧集序例》中充满感情地写道:“连道为今湘乡,与安化、邵阳毗连。显鹤匏系沩西,遂已十稔。至涟澨、壶天,实先子诞生之地。每过斯土,如出里门。敬援枌榆乡社之义,一抒桑梓敬恭之怀,故以宁乡、湘乡二县附焉。”他从来都是把宁乡、湘乡的人文与资水紧密联系在一起。

涟水作为湘中地区的人文地理纽带,还可以从语言上找到一系列证据。语同音,乡音既是故乡一方水土的馈赠,又是一个人天经地义的、与生俱来的权利,是一个人永恒的胎记。老湘语就是涟水流域地区人们共同的交流工具,湘乡话、新化话也好,方言分区的娄邵片、双涟片也罢,它们与现代官话以及周边其他方言差别巨大,其保留古全浊声母,浊塞音、浊塞擦音独特,多数无入声调,古入声字已归并到舒声调类,鼻音韵尾有前移的趋势,即舌根鼻音变舌尖鼻音,舌尖鼻音变鼻化且韵母相当丰富,声调5至6类,平声分阴阳,浊上归去声,大多数地方去声分阴阳等,已成为都市人茶余饭后娱乐段子中的特别内容。但是,这些历史氲氤的语言,生气饱满,个性鲜明,古意盎然,曾国藩用它与慈禧太后对谈,毛泽东用它宣告新中国的诞生,全世界都能听懂。

涟水是水运时代资江流域通向湘江流域最重要的孔道,是湘中地区共同的纽带,即是主体在资江流域的新化和安化县,都曾有很多区域仰仗着它来沟通人民与外地的联系。涟水流域也是中原儒家文化、湖湘文化西渐,与资江流域梅山文化碰撞、交融最重要的过渡带和重叠区。杨市镇跨江的梅胜桥上,镌刻的一只乌龟,它的头永朝涟水之源,尾巴伸向湘乡方向,历经几百年沧桑,象征着湘中地区人口迁徙的方向和文化上的由东向西传播历程。这里是湘军的核心策源地,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死仗”精神的发源地。这里既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走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家群体,也是市场经济的沃土,滋养了彭立珊、梁稳根、周群飞等杰出的湘商企业家群体。无湘不成军,无涟不成湘。在现代以前的漫长水上运输年代,涟水自西向东逶迤而过,是人民往来和物资流转的主要通道,沟通了湘水流域和资水流域两大板块,其所孕育的流域文化或为三湘四水各流域之冠,是湖湘文化最具特色之所在。

涟水河,

九十九道弯。

宛若游龙出沧海,

四百里水路到湘江。

杨家滩,

荷叶堂,

前贤在兹,

伟人励志出韶山。

同光中兴,

创建共产党,

缔造新中国,

湘人当然不让,

涟水人物美名天下扬。

改革开放,

大风起兮云飞扬,

上里中里首里一齐上,

湘军故里出湘商。

吃得苦,

耐得烦,

经营天下,

搏击市场。

胡润榜上添女杰,

首富连首善。

惟政通人和,

乃百业兴旺。

娄底崛起中部,

无涟不成湘。

来源:红网

作者:​李跃龙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5/63/1348919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