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院系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实践

来源:红网 作者:周文化 编辑:唐盈 2024-09-10 14:57:13
时刻新闻
—分享—

□周文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不断实践,开启科技创新赋能,助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一体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核在“新”和“质”,高校院系发展有其文化和价值传承,厘清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传承,才会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走得更深更远。学院在2021申报湖南省食品科学与工程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基础上,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学习好和践行好“两个确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做到“六个坚持”,落实“两个结合”,锤炼政治“三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内涵,从物理域、心理域和认知域多维度突破认知局限,悟透理解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深刻内涵。一是创建涵盖“历史共性”和“时代特性”食品类课程思政特色,设计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学生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系统支撑课程思政点中历史共性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挖掘学科优势资源,稳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二是构建平台-专业-课程-项目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体系,培育和建设好国家、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思政特色;深挖国家、湖南省一流课程建设优势,并形成特色,创建“人有我优”特色做法及持续申报和建设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新质生产力包含制度创新,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培育新动能。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人才成长需要时间积累、机制推动和细节培育。如细节培育就需要用心凝练人才汇聚的理念和制定人才成长的制度,当年蔡元培以“兼容并包”,延请批量大师,助力北大成为新思想策源地。学院应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等维度制定系列政策来促进人才成长。

图片1.png

学院组织校内外学习,红色基因根植于心。

二、立体化布局建设好意识形态阵地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是其基本特征。学院要在食品领域寻觅赛道并发挥优势,显示特色。一是就“大思政课”建设开展学科特色相关研究,并就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耦合创新路径提出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特色;二是就“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开展学校-家庭-企业同频共振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示范等相关研究,并系统凝练学院自2006年建院以来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特色。三是就“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提质升级培养食品卓越工程师路径开展系列研究,并在教指委相关会议进行推广。

图片3.png

青年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中共同成长。

三、精准化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举措

通过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深度融合,能形成并释放新质生产力,各类数据要素与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模式、业态、方法和思维等在其交互影响过程中如何实现精准思维、靶向推进是高校院系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精准思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树立精准思维,以问题为导向,找准穴位、对准焦距,突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促进精准育人,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由此,确定院系思想政治工作实质就是交心交融、彼此成就,关键善举胜过千言万语;工作目标就是同心同向、同心同行,让师生有工作的好心情,工作方法就是笑口常开,歌声暖心,让每个细节体现团队的魅力。

图片4.png

教师荣休和校友回归系学院重要“仪式感”活动。

四、多元化培育时代新人

新时代高校院系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定历史语境、政策语境和实践语境。历史语境体现在说教式、体验式和发展性,在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一定作用,但也会不自觉地交互应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目标与要求,高校院系思想政治工作需从发展性进阶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政策语境在于围绕“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系列政策出台,教育政策主张高质量发展,高校院系思想政治工作就需高质量推进。实践语境在于高校承担“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神圣使命,铸魂工程首先是铸理想之魂、信念之魂,时代新人本质在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铸魂工程塑造时代新人。现实语境在于践行好新质生产力理念,一是从理念共识处培养政治合格青年群体,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旨归在人。二是从机制互构处创设释放人的创新潜能,多维度创新环境,助力科技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三是在场域协同处实现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创新人才的教育自觉。

来源:红网

作者:周文化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3/54/1425666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