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再读李泽厚:人性复归的审美,哲学高空的一声鹤唳

来源:红网 作者:管风 编辑:陈晓丹 2024-07-16 08:49:21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图片

李泽厚(1930-2021)

□管风

李泽厚,当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思想家,湖南长沙人。

上世纪80年代,李泽厚出版《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等书,成为几代中国人的美学启蒙读物。《美的历程》是他的成名作,更是美学领域绕不开的经典。他也因为此书被一代青年尊为精神导师。

图片

《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岳麓书社 博集天卷

2024年6月出版

象征社会苏醒的“石破天惊之作”

1978年,改革开放如春风化暖,一扫“思想禁锢”的阴霾。开化的大地,解冻的河流,到处有求知若渴的眼睛。

国内很快掀起一股“美学热”,人们从“黑白灰”的服装中首先获得解放,进而像海绵一样吸收新思想新知识。罗素的《婚姻革命》、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等火爆一时。而相比之下,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才是当时真正的“畅销书之王”。

《美的历程》1981年首次出版后,李泽厚成为无数中国青年的偶像。

一次,他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座谈,之后在学校食堂吃饭被发现,成千上万的学生纷纷围拢过来。有人事后回忆:“李泽厚让整个北京大学万人空巷,食堂成了北京大学最拥挤的课堂。”

李泽厚说,“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当时不仅文科院校,很多理工院校也开设了美学课程,连工厂也请人讲美学。这本书,成为当时社会苏醒的象征。

在这本书影响下,不少青年学子走上学习哲学和美学的道路。

图片

《美的历程》内页

一本美学著作成为畅销书,很罕见。但在中国,在非凡的历史转折时期,却真实发生了。

众多名家甚至称其为“石破天惊之作”。

冯友兰评价它“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易中天评价它“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

骆玉明则说它“相当完整地把一种人本意识贯穿到对中国艺术史的描述中”“从根本上打破了流行文学史的框架,给人以新异的启发且令人兴奋”。

回到40多年前,在百废待兴的变革年代,这本书从一片思想废墟中冲天而出,在哲学高空发出第一声鹤唳,开启了人性复归和趣味复兴的审美征程。

无疑,它的时代价值、学术贡献、人本意义和后世影响,都堪称巨大。

带来美学启蒙的“极简中华文明史”

40多年来,《美的历程》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

2024年6月岳麓书社、博集天卷的这一版,将其全新定位于“畅销·历史·文艺”,着眼它常踞豆瓣热门美学图书榜第一名的显赫地位,给予实至名归的尊荣。同时,也赋予它更现代的形式感和吸引力。

图片

这是一部极简的中国文明史,对中国之美做出鸟瞰式的巡礼。

这是一本美学启蒙教科书,解锁中式美学,重塑民族文化自信。

它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起笔,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目睹青铜器“狞厉的美”,聆听春秋战国“诸子争鸣”,感受魏晋风度的“清俊通脱”,遥忆“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无上画境”,品味明清文艺的“世俗与浪漫”……

短短十几万字、十个章节,看似小书,实则大著。

它的时间跨度,从3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清末民初;它的艺术类别,从文学、绘画、书法、哲学、考古、宗教、建筑到工艺美术;它的思想深度,由艺术浅表深入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类进程,包罗万象,皆成体系。

穿越历史长廊,每一件礼器、每一幅书法、每一首词的形成与演变,以及蕴藏在背后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规律,如同解锁中国古典美学的钥匙。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培养高尚的精神思想。

可以说,《美的历程》从未抵达美的终点,而是让人走向无尽的精神探索。

李泽厚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以飘逸、淳厚、豪迈的文字,洋洋兮若江河,朦胧兮如幽光,吸引我们踏上寻求美、寻求精神觉醒的旅程。

这一场乘物游心的奇幻巡礼,探向美的终点——人的复归。


图片

《美的历程》(书摘)

李泽厚

 评纳兰性德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敏感的文艺先驱。”

“皇室近亲,贵冑公子,少年得志,世代荣华,身为满人,根本不应有任何家国哀、人生恨,然而其作品却是极其哀怨沉痛。”

“没有激情、没有前景的时代和社会里,处在一个表面繁荣平静实际开始颓唐没落的社会阶级命运中的哀伤”。

◎ 评《西游记》

“幽默滑稽中仍然充满了智慧的美。”

“七十二变的神通,永远战斗的勇敢,机智灵活,翻江搅海,踢天打仙,幽默开朗的孙猴子已经成为充满民族特性的独创形象,它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永恒典范,将来很可能要在世界儿童文学里散发出重要影响。”

 评《桃花扇》

“沉浸在整个剧本中的,是一种极为浓厚的家国兴亡的悲痛感伤。但它又并不停留在家国悲痛中,而是通过一姓的兴衰、朝代的改易,透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幻之感。”

 评《聊斋》

“在曲折离奇的浪漫中具有某种感伤意绪。”

“正因为人世空幻,于是寄情于狐鬼;现实只堪厌倦,遐想便多奇葩。”

◎ 评《红楼梦》

“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上述具有深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

“笼罩在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不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么?”

欢迎关注“书山有麓”阅读号,书评投稿:hwssyl@163.com

来源:红网

作者:管风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1/59/1410410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