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吕鹏:科学把握互联网舆情的生命周期规律丨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青年专家谈⑭

来源:红网 作者:​吕鹏 编辑:陈晓丹 2023-12-01 16:22:08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14.png

吕鹏,首批“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才,中南大学社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专长为计算社会科学、智能社会治理、社会物理学。

当前,网络社会、数字空间等非在场、虚拟场域,成为社会活动的主阵地。互联网舆情治理,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党和政府需要做出系统性应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重点解决好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互联网舆情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党对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规律的深刻总结,明确了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原则要求和方法路径。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准确把握互联网舆情生成演化机理,基于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客观规律,开展综合判断、因势利导、精准治理。

互联网空间的舆情事件存在生命周期过程

互联网空间每日发生的多起舆情事件,其爆发原因、传播链路、因果机制、所涉主题各不相同,但所呈现的客观热度趋势,均体现了涵盖发生、发展、高潮、回落的生命周期完整轨迹。从网络治理角度来看,基于对生命周期核心参数特征的宏观把握,能够实现对任意特定事件的全过程科学应对。例如,对于网络谣言事件,应在发生阶段,管控渠道,限制传播广度;在峰值阶段,智能监测负面冲击量级,精准评估传播范围、触及人群、社会期待、国际观瞻;在收尾阶段,侧重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素养提升与反谣言教育。我们应充分秉承“全生命周期”理念,进行整体性治理、全过程应对。

网络舆情事件生命周期的核心参数特征明显

大数据特征挖掘表明,生命周期具有稳健的参数特征。首先,寿命是核心特征。网络舆情生命周期跨度即寿命,具有稳健的大数据特征。绝大多数网络热点事件寿命为6、7天。这种为我们客观评估事件的影响、冲击、范围、力度并进行治理,提供了信息参考。其次,网络热度峰值与事件寿命长度之间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这表明,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掌握特定网络舆情事件的峰值冲击在何时出现。第三,网络参与峰值的高度也存在客观规律。研究表明,网络参与峰值与生命周期跨度之间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这说明,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预判网络热点事件的具体冲击量级。例如,评论互动量是几万、几百万,还是几千万,从而实现智能、精准、超前治理。基于上述三点,能够实现网络事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预测。

应基于生命周期规律因势利导、进行系统性治理

互联网舆情治理,尤其热点舆情事件,其成因、机制、链路复杂,需要具备系统性理念,进行整体性、系统性治理。互联网舆情事情,本质上是社会能量的储备与释放过程。这种能量的本质,是网民注意力的资源量及其分配。网络舆情事件生命周期,是注意力资源释放的全过程表现。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做网络舆情事件全过程建模,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实践上的必要性。生命周期及其特征参数的确定性,为智能时代的科学、精准治理提供了客观的基础性、规律性、有效性支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基于可预测的事件生命周期跨度,实现全过程配置、训练、优化、更新策略。进而,依据所处在动态阶段,执行、部署、预备对应的治理策略集合。同时,还应从“社会有机体”系统出发,挖掘深层次问题,着眼整体性社会治理。

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是科学治理的基本办法

生命周期规律及其确定性特征,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并做好引导、疏导、治理工作。首先,我们需要在动态实践、常态发生、工作应对中做好全生命周期治理工作。避免不尊重客观规律追求“零发生”,甚至为此“不惜代价、围追堵截”。其二,我们应对网络舆情内容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症结、社会顽疾作出深度分析、理性审视,并从中寻找社会治理问题与线索。其三,网络舆情治理应开展部门联动。各级网信部门应强化对网络舆情内容的分析、研判能力,基于对社会问题与线索的横向与纵向传达、全过程跟进,在社会问题发现、社会生态优化、社会智能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构建社会治理业务的全生态流程。

来源:红网

作者:​吕鹏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756/83/1331698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